
當父母的快樂與教育二字掛鉤,近幾年來被推崇的“快樂教育”法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了。
“教育者必須做一些教育的準備,要鉆研,要機智,要忍耐;
目光短淺、缺乏同情、感情易怒,是很難教育好孩子的。”——斯賓塞。
《虎媽貓爸》里,佟大為飾演的爸爸是一個反對早教的人。“我不想讓我女兒學這樣學那樣,我只要她快樂就好。”可惜他和趙薇飾演的“虎媽”無法達成共識,于是每天化悲憤為玩游戲的動力。
我見過好幾個這樣的爸爸,都打著“凡事都由孩子媽決定”的旗幟,施行消極抵抗策略。其中一個還覺得自己挺大度的:“不這樣做,兩口子一定會吵架,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陰影。”
還有一些年輕的父母,一到周末就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美其名曰“過二人世界”,不讓孩子占據太多夫妻時間。但其實孩子每天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超過4小時——在大多數城市里,父母們下班后回到家已是傍晚六七點,而通常孩子會在晚上九點睡覺。周末本該是最好的親子時間,只因為“孩子不用上興趣班”,就要放心大膽交給老人照顧。
隔代教育會造成許多問題,但如果遇到一個信奉“無為而治”教育理念的父母,老人也許會比父母做得更好。
前文提到的這個“消極抵抗”的爸爸,每周都會被妻子逼著,陪兒子上一堂樂高機器人課。兒子上課時,他就在等待區玩手機,下課了領著孩子就走。后來有次孩子爺爺和他一起陪讀,老人一直在巨幅玻璃窗外看孫子上課,下課后主動找到老師詢問孫子的學習進展情況,比當爹的靠譜多了。
我挺反感現在社會上的“精英教育”理論:培養孩子就要舍得花錢。動輒兩萬元的英語培訓課、一萬多元的科學興趣班,培訓機構拍著胸膛保證能在寓教于樂中還孩子一個快樂童年。但我太明白要想達到家長希望的那種學習效果,孩子不刻苦努力不行——那樣,哪來的快樂童年呢?
但那些什么都不做的爸爸更糟糕。不上興趣班,不等于不教育孩子;相反,不讓孩子上興趣班,要做的事會更多。
當班主任那幾年,每年新生家長會上我都會給出兩條建議:要讓孩子學會做人,要讓孩子學會學習。這兩個“學會”缺一不可,因為不管學什么,做人始終是立身的基礎。如果一個人連人都不會做,這個大寫的“人”怎能立得起來?即便學習再刻苦努力,學了許多知識和技能,如果不懂得最起碼的做人道理,將來怎能立足于社會?
而具體到執行,就是父母要把每個生活和學習細節都變成教育機會。孩子的獨立生活習慣,你教了嗎?“貓爸”說要讓女兒什么都不學,結果連刷牙都不讓女兒學。孩子的社交能力,你培養了嗎?為什么現在“熊孩子”這么多?這和父母的敷衍不作為有直接聯系。還有,你帶孩子走進大自然了嗎?你會陪著孩子一起游戲嗎?你真正了解孩子的喜惡與優缺點嗎?
快樂不是隨便玩玩就有的,快樂童年更不是隨便玩玩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