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孩子,興趣愛好越來越貴族化、小眾化。一個家長非常神秘地告訴我:“他送他的孩子去學冰球了。”
我大致了解了一下,發現學這個要去專門的人造冰場,購買專業的裝備,因為國內不普及,教練也少,自然也非常昂貴。如此大手筆投資的意義何在,他環顧四周,確定沒有人聽見,告訴我:“美國的常春藤大學現在最缺冰球選手,尤其是守門員。孩子如果會這個,會是非常重要的入學籌碼。”
我存錢的那家銀行,經常組織儲戶們參加各類游學、公益活動,雖然費用不菲,但參加者如云。客戶經理告訴我們:“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會寫入履歷,在孩子申請海外大學時增加籌碼。”
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有利益的目的,才會選擇一個具體的興趣愛好。繪畫可以參加國際比賽,跳舞可以參加國內大賽,樂器可以考級,英語方便出國,游泳可以以特長生身份特招……
在一份調查里,父母對孩子的所有期望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身心健康”(49%)、“擁有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20.1%)和“有能力適應現代社會生活”(23.7%)。很多父母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初衷,也是藝術熏陶、鍛煉身體甚至只是為了打發時間,可他們很快就迷失了。父母比孩子貪心,他們漸漸覺得,既然學了,要不然“順便”也考個證或者參加個比賽吧。有一就有二,讓孩子快樂這個初衷一點點被放到了最后一位。
倒是孩子還能堅守底線。我認識一對7歲的雙胞胎,因為游泳出色,教練試圖說服她們去參加比賽。父母倒是很快被說服,結果孩子雙雙反對:“我們游泳是為了鍛煉身體,不是當運動員,也不是為了考學加分。”
運動變得昂貴、課程化,家長付出那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想要不求回報很難,付出了一定要有回報,這是成年人的慣有想法。“養狗的最大樂趣就是讓它在朋友面前表演撿飛盤,那些沒事兒就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的家長應該都有這種心態。”而一旦要求回報,我們就會忘記自己的初心,讓孩子變得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