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陷于網絡、手機而不能自拔,是我的學生中最普遍的現象。這些東西對有的孩子來說,如同毒癮一樣戒不了,最終嚴重影響到學業。
這其實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但至少就我接觸的圈子的情況看,中國的情況似乎比美國嚴重得多。美國的家長,特別是教育背景好的家長,在網絡、手機等方面對孩子控制得很嚴。
硅谷那些創造了這些玩意兒的高科技人士,往往更嚴。這些高科技人士,往往不讓孩子在13歲以前接觸網絡、手機等。孩子過了這個年紀,每天的上網時間也嚴格控制,而且上網一定要在全家的起居室,不能在自己的臥室里。
我也是不讓女兒過早接觸電子產品,乃至喬布斯死了的時候,她還不知道喬布斯是誰。我把這事曬在微博上,引起很多人的抨擊,說我把孩子管出毛病了。我告訴大家:“女兒一天到晚有許多自己的事情做,從來沒有用過喬布斯制造的產品,為什么一定要知道喬布斯呢?”這下子更捅了馬蜂窩:“怎么會?沒有iPad、iPhone?這不是變態嗎?”
其實,我和妻子對孩子一直是“放任自流”的態度,從不干涉她的行為。她有電腦后,可以在自己的臥室上網。顯然,她在網上可以為所欲為。為什么我們這么放心?也許,她確實看了些“不該看”的東西,但從她的行為中可以觀察出來:她對網絡沒有那種病態的癮,不可能沉溺于某種有害的影響中。
另外,她是學校同齡孩子中最后一個擁有手機的。14歲那年,她向我們提出要手機,原因是運動隊訓練、俱樂部活動等,大家都用短信聯系。她沒有手機,結果錯過了好幾次。我們決定給她買,她自己上網挑了個剛過時、僅能滿足基本功能的型號。可以看出來,14歲前沒有手機,她除了感到有點不方便外,并無其他壓力。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小的時候最依賴父母,也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影響,“管孩子”在這個時期最有效。當然,這種管,不是消極的,如總是訓斥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等。積極地管教,是父母與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女兒小的時候,對電子產品基本沒有興趣,包括電視,因為粘媽媽還粘不過來,媽媽又總是把所有空閑時間都用來陪她。等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迅速形成,獨立的欲求變得強烈,正好是父母逐漸退出、讓孩子“自作主張”的階段。孩子小時候養成的習慣越好,此時父母撒手就越放心。
然而,許多中國的父母,則恰恰相反:孩子小時候依賴父母,父母卻懶得管、懶得陪,索性讓孩子看電視、上網、玩手機,只要不來麻煩自己就行。等孩子進入青春期該獨立的時候,父母一看,孩子毛病怎么那么多,學習不好又愛上網,于是反而開始管了。孩子年齡越來越大,但獲得的自由不是越來越多,反而越來越少。這種反人性、反成長的做法,自然會激起反叛。
更糟糕的是,這些家長為了改變孩子的壞毛病,往往操之過急、矯枉過正。我對許多家長說:“孩子迷戀網絡,一是從小養成的壞毛病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掉,二是他們的生活太單調,整天關在學校刷題,回家被父母看著做作業,心理的厭倦和疲乏已經到了極限,自然要從這些東西里面尋求解脫。”
家長要更多地從積極的角度想辦法,比如送孩子去學游泳等等,引導他們發展課外的興趣愛好,有個調劑,同時也培養性格、拓寬視野。當生活不再那么單調以后,從網絡游戲中脫身也就容易許多。
中國家長該引以為戒的是,千萬不要從小慣,長大管,這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