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智慧在中國人的腦袋里,金錢在猶太人的口袋里。”這位從小生活在中國的猶太單親媽媽,是如何將三個孩子培養成自立自強的猶太小富豪的呢?

“別以為生了孩子就是母親”
1992年,中以正式建交后,我成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猶太后裔。那時,13歲的老大、12歲的老二和10歲的小女兒都還暫時留在中國。
選擇在這時回以色列,完全是窮途末路:12歲那年父親去世,我成了孤兒;等我結婚生下3個孩子后,丈夫卻離家而去,我成了單親母親。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難許多。從上海帶去的積蓄只能維持3個月的生活開支,我必須找到賺錢的辦法,早日把孩子接到身邊。我苦攻希伯來語,學最基本的生活語言,然后,在路邊擺了個投資最小的小攤賣春卷。
以色列的官方貨幣是謝克爾,1謝克爾兌換人民幣2塊錢,更小的幣值是雅戈洛,1謝克爾等于100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攤,每天能賺到十來個謝克爾。當我的小攤生意慢慢穩定下來以后,1993年5月,我把3個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以前在國內,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舊做著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我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我賣春卷。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他們就來春卷攤,我在小爐子上面給他們做餛飩。
一天,當3個孩子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我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看著,自己就像廢物一樣。”
然后,鄰居轉過頭訓斥我:“別以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了,你應該教會他們獨立……”鄰居的話很傷人,我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后,我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殘酷”的猶太家庭生活法則
第二天放學,老大來到我的小攤,學著我的樣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餡,卷成成品,然后入油鍋。他的動作一開始有些笨拙,后來越來越熟練……
再后來,老大身上的轉變大得連我都驚訝,除了幫我做春卷,他還提出由他和弟弟妹妹帶做好的春卷去學校賣給同學。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帶20個春卷去學校,放學回來,會把每人10謝克爾的賣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給我。我覺得很心酸,讓他們小小年齡就要擔起生活的擔子。可是,孩子們說慢慢開始喜歡賺錢的感覺。
鄰居太太經常來跟我聊天,告訴我正規的猶太家庭應該如何教育孩子——猶太人從來不覺得賺錢是一個需要到達一定年齡才能開展的活動,與中國的“教育從娃娃抓起”一樣,他們始終覺得“賺錢從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猶太家庭,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手段比較殘酷,但孩子們在學校也被灌輸著這樣的理念,他們比我更容易接受這種猶太法則。于是,我決定改變以前的習慣,培養他們成為猶太人。
首先,我們家確立了有償生活機制,家中所有東西都不再無償使用。在家吃一頓飯,需要支付給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費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在收取費用的同時,我給予他們賺錢的機會,我以每個春卷30雅戈洛的價錢批發給他們,他們帶到學校后,自行加價出售,利潤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來以后,我得知3個孩子賣春卷的方式竟然截然不同:老三比較老實,按照老價錢,50雅戈洛一個零售,賺到了400雅戈洛;老二則使用了批發手段,40雅戈洛一個直接將春卷全部賣給了學校餐廳,盡管只有200雅戈洛的利潤,但他告訴我餐廳同意每天讓他送100個春卷去。
老大的方式比較出人意料,他在學校舉辦了一個“帶你走進中國”的講座,噱頭就在于免費品嘗美味的中國春卷,但是需要買入場券,每人10雅戈洛,每個春卷都被他精心分割成了10份,他接待了200個聽眾,入場券收入2000雅戈洛,在上繳學校500雅戈洛的場地費用后,利潤1500雅戈洛。
我真的沒有料到,只在短短數日之間,以前只會黏著我撒嬌的孩子就搖身一變成了精明的小猶太商人。
教育,永遠不會被人奪走
孩子的學業并沒有因此受到任何影響,為了琢磨出更多更新穎的賺錢方法,他們很努力地去學習和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很對他們胃口,因為沒有奉獻精神之類的說教。老師問過他們這樣一個問題:“當遭到異教徒的襲擊,必須逃命的時候,你會帶著什么逃走?”對于這個問題,回答“錢”或“寶石”是不對的。因為,無論是錢還是寶石,一旦被奪走就會完全失去。正確的答案是“教育”。
與財物不同,只要人活著,教育就不可能被別人奪走。他們很贊賞老師說的這么一句話:“如果你想將來成為富翁,就學好眼前的東西,它們將來都會大有用處的。”當老大在法律課上學習了移民法后,他告訴我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可以去移民局領取安家費。我半信半疑地去了,結果一下領回了6000謝克爾,這對我們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了不得的財產。
然后,老大跟我說因為他給我提供了信息,我應該付給他10%的酬金。我猶豫很久,終于決定把600謝克爾這筆大錢給他,他拿到錢后,給我和弟弟妹妹都買了漂亮的禮物,剩下的錢,他說會拿去變成更多的錢。1年以后,他戶頭上的金額就已經超過了2000謝克爾。
盡管老大很會賺錢,但實際上,老二比他更能領會猶太法則的精髓——猶太人都喜歡從事那些不用投入本錢的行業。他以自己14歲的年齡和文筆,竟然在報紙上開設了專欄,專門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每周交稿2篇,每篇1000字,每月8000雅戈洛。
老三是女孩子,因為比較矜持,也沒有展露出賺錢方面的才能,但是我在她身上欣慰地看到了猶太人對生活的樂觀和優雅。她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每天晚上,她會精心煮一壺紅茶,配上她自創的點心,一家人圍坐下來邊吃邊聊天。不過,這些點心不是免費的,兩個哥哥支付點心費用,刨開成本和每天需要交給我的費用外,老三也能活得很滋潤。
當我們家的資金越來越豐富的時候,我們一家4口合資開辦了中國餐廳。我占40%股份、老大30%、老二20%、老三10%。
“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
當我們家的餐廳越來越有名時,我也引起很多關注——獲得拉比(猶太教教會精神領袖的尊稱)接見后,我成了以色列的名人。最后我被以色列國家鉆石公司邀請擔任駐中國首席代表。
回中國任職時,孩子們也跟隨我一起回到這里。在回國前,每個孩子都購買了很多以色列產的物品。回國之后,老師來找我了,她說我的孩子在校園推銷來自以色列的商品,她建議我好好管教一下孩子。
我告訴她,我無權干涉我孩子的行為,這是他們賺取他們學費的方式——因為,我已經不再負責他們的所有學習費用。老師的眼睛頓時瞪得大大的,她理解不了像我這樣月薪5000美元的母親竟然會不給孩子學費。
隨后的高考中,老大進入了旅游高等專科學校,他說要成為專業的旅游人才,然后去以色列開辦自己的旅游公司;第二年,老二考入上海外國語學院,他說他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在不需任何投資和奉獻的前提下賺取利潤;老三說她會去學中國廚藝,當一個頂級的糕點師,然后去開辦全以色列最好的糕點店。
猶太人用敲擊金幣的聲音迎接孩子的出生,賺錢是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至于教育、學習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中國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無比,但卻從來不肯挑明這個話題,這句話很難說嗎?
其實只是簡單的一句:“孩子,我想當一個富豪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