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覺春已深
有段日子,愛極了吳冠中先生的水墨油彩。春在吳老的筆下,是線狀的。起初不解,后來從《游園驚夢》中找到了它的出處。此后我心目中的春,就不再簡單地理解為唐代詩人賀知章筆下的“萬條垂下綠絲絳”,而是墜入了線之羅網(wǎng),成立體的了。
當(dāng)春意從“草色遙看近卻無”漸深漸濃的時候,就抑制不住心中的情結(jié),拼命地想念江南。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的季節(jié),無意中看到浩然這幅《讀書不覺春已深》,作者客居江南數(shù)載,勤于丹青,日臻日善,成就喜人。是江南、讀書、春這些感性元素的組合打動了我吧,那一刻,竟把自己深深陷了進(jìn)去,浮生若夢,疑為畫中人。
從坐在池塘邊讀書的少年的穿著來看,此時當(dāng)是暮春了吧。池中的清蓮開得正好,岸上的綠樹也已成蔭。但是季節(jié)的更替,又與我何干呢?對一個熱愛閱讀的人來說,讀書是屬于四季的。寒來暑往,花落花開,燕子來了又去了,惟癡心不改,書夢依舊。看到這幅畫的剎那,少年埋頭讀書的背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記得這幅畫的初稿,畫中人物是一位梳馬尾辮的小姑娘,二稿則改成了翩翩少年。《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我亦知道,畫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皆源自他內(nèi)心的觀照。由是我想,畫面里那個專心讀書的少年,是不是就是畫家兒時的影子呢?
住在衣服里的文化
眼前這幅圖,讓人驀地想到了沈從文先生編著的那本《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洋洋灑灑54萬字,從舊石器時代到清,所有與服飾有關(guān)的史料與考證,說明了一種現(xiàn)象:文化是住在衣服里面的。
青年漫畫家吳浩然題為《歷史細(xì)節(jié)》的這幅圖,畫面正上方是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扎染的面料突出了傳統(tǒng)工藝:大氣明艷的紅色做底,富有民間吉祥寓意的祥云和牡丹做綴,領(lǐng)口、袖邊和底端用靛青環(huán)襯,既壓住了浮華,又不失皇家的威儀。看到華服的那一瞬,頓覺光陰流轉(zhuǎn),百媚回升。
時光荏苒,任亂紅飛去,落紅滿地歸于寂。那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葉上花,終抵不住時間的輕輕流逝。被風(fēng)干了的葉子與花瓣,有的幸運(yùn)地被歷史收留,載入了史冊。更多的,卻是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
凝重的畫面,肅穆得令人屏息。畫家懷古的幽思和滿腔的人文情意,就這樣靜靜地從筆端淌出來了。
(責(zé)編:郭文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