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灤州古城,王友的冀東風情剪紙,那可真是名頭不小。
1947年,王友出生于灤縣榛子鎮朱官營村。由于家境貧寒,他讀完小學就回家務農了。田間地頭一年四季忙碌,王友那雙笨拙粗糙的手卻在寫生繪畫方面顯露出超乎尋常的天賦。家鄉的自然山水、花鳥魚蟲,都是最鮮活的速寫素材。平時下地干活,他的兜里總是裝著紙和筆,只要一來興趣拿筆就畫。
1965年,聞名鄉里的王友以繪畫、雕塑特長應征入伍。1969年王友復員分配到本縣評劇團擔任舞臺美工,專門制作布景道具,其間他抽暇參加了北京、石家莊、保定等地組織的專業美術設計進修班、提高班。后來,調到縣電影公司負責制作電影海報、幻燈片。由于工作需要,他開始涉獵剪紙藝術,盡管幻燈片的畫面簡潔明快,每幅畫作他都細心揣摩,精工細作,所以他的作品總是勝人一籌。工作之余他還為北京一家大型出版社繪制了《孫子兵法》、《白毛女》等連環畫。后來家里承包土地缺少勞動力,他申請從縣里調到老家的榛子鎮小學任美術老師一直到退休。但無論工作如何調整,生活如何坎坷,王友一直沒有放棄手中的畫筆。
2005年,王友應邀參加了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滿族風情園”的藝術設計。這是遼寧省的重點對外展示工程,各路人才濟濟。在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校里,王友結識了諸多同行高手,他一面虛心學習,一面盡其所能通過一件件作品展示自己的創作水平。按照風情園的藝術分工,王友負責制作了滿清歷代帝王、妃子塑像群,菩薩、十八羅漢、滿族圖騰、臉譜、家廟彩繪及各種民族工藝品。尤其是他創作的東北民俗剪紙一炮走紅。他別出心裁地把東北人耳熟能詳的“三大怪”“三大寶”以剪紙的平面藝術再現于方寸之中,作品剛出手就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當年還被世博園選送到杭州參加了世界剪紙大賽,從此也正式開啟了王友的剪紙藝術之路。王友的老伴賈淑榮也參與其中,成為他藝術創作的得力參謀與助手。
2006年待“滿族風情園”工程告竣后,夫婦倆考慮到年事已高,身體狀況又欠佳,加之晚輩的小孩需要照顧,他們毅然告別了奮斗五年的東北大地回到古灤州的家鄉。當時,他們從東北帶回的30多幅剪紙代表作品在全縣展出引起很大轟動,剪紙創作自然成為日后夫婦倆在家鄉的藝術追求。只要忙完家務,孩子們上學,斗室之家就成了他們兩個人的創作天地,夫婦倆把多年的藝術創作經驗全部集中在剪刀上。一幅幅由點、線、面相交組成的剪紙作品,包含了他們的藝術創作靈感、對畫面情感的釋放。從飛禽走獸到鄉俗民情,從遠古歷史到名人典故,從歷史景觀到名人軼事,家鄉古灤州,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素材。因常伏案剪紙,王友視力減退,現只負責剪紙繪畫創作。賈淑榮刀工見長,則承擔大量的剪紙刀刻工序。夫婦二人分工合作,各揚所長。鄰里的老年人閑暇之時經常聚在一起玩撲克、打麻將、看電視,而他們夫婦則很少外出,幾乎把閑暇時間都用在剪紙創作上。他們的作品每次參加大型展出,都受到社會各界的贊揚與獎勵,各種獎項也一個個向他們飛來。王友認為,這是任何金錢和地位換不來的榮譽和樂趣。常言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在王友夫婦則是剪刀裁出大世界,老年迎來夕陽紅。
2011年,當新建的灤州古城景區對外開放之際,這里也為本土民間藝人提供了才藝展示的舞臺。景區每次組織大型節慶展出活動都盛邀王友夫婦參加。由于他們的作品均是原創,構思奇巧,合乎法度,總是贏得眾人的好評。2013年,王友和老伴賈淑榮創作的剪紙作品在全國剪紙大賽評比中分別獲得一金兩銅三塊獎牌。2014年,夫婦倆的剪紙作品又分別榮獲國家、河北省兩枚金牌。今年,他們創作的7幅“童趣系列”剪紙作品不僅獲得上級的榮譽證書,還在唐山博物館展出。現在王友和賈淑榮已成為全國剪紙協會會員,并任唐山剪紙協會藝術顧問。
從2006年回家鄉至今,8年時間里王友和賈淑榮夫婦創作的反映冀東民俗、民風的作品就有180多幅,民間傳說、歷史典故、近代風情近300幅。眼下,他們正忙于冬奧會題材的剪紙創作。冬奧會會標及兩組溜冰、滑雪運動的初稿已經繪出。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