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調諧思想是生態文明的重要文化淵源。生態文明是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一、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
儒家倡導“畏天命”,要求人們敬畏自然,對自然界不能隨心所欲,對自身的行為要保持警覺。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順吉逆兇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圣人,與天地合德也。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儒家倡導“仁民愛物”,理學創始者程顥說:“人與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河南程氏遺書》)儒家倡導“天人合一”觀,人事必須順應天意,要將天之法則轉化為人之準則,順應天理,方能國泰民安。儒家修身養性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一種與他人和社會群體和諧、協調的道德品格。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禮運》)等推己及人的精神,至今也是值得倡導的一種個人品德和社會風尚。
道家倡導“道法自然”,認為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的準則,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老子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道經第二十五章》)道家認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指出天與人或者天地萬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與人在演化過程中雖有很大的差異,但天與人還是遵循著同樣的規律。《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倡導“天人合一”觀,即尊重生命,善待萬物。道家思想認為生態系統具有規律性,這就是“道”。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從“道”產生的。這個“道”,既是萬物之宗,又是萬物之始,更是萬象之源,使天、地、人等宇宙萬物在“道”中實現了生態自然的和諧統一。道家思想認為“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人的活動也應按自然規律進行。《太平經》說,人在自然面前,“順之則吉昌,逆之則危亡”。也就是說,人與自然萬物是有因果關系的,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間的。自然不只是被動的受體,不是任人恣意掠奪的,它也可能報復人類。因此,人不能以征服者自居,不能自以為最尊貴,尊重自然其實也就是尊重人類自身。老子的《道德經》中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說法,莊子也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些觀點都反映了人天相和、天人合一的追求。在道家思想看來,雖然在現實社會中,物種與物種之間,物與人之間,人與人之間,或者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間都是有差別的,但這些差別應該是相對的、有序的。
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和合”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精髓。最早出現在《國語·鄭語》,所謂“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中國早就有尊重大自然的環境文化,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規定春天不準砍伐樹木,夏天不準捕魚,不準捕殺幼獸和獲取鳥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據氣候節令,嚴格規定了打獵、捕鳥、捕魚、砍伐樹木、燒荒的時間;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剛剛發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獸,禁止毒殺魚鱉。中國歷朝歷代,皆有對環境保護的明確法規與禁令。
二、中國傳統文化為生態文明提供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觀念,與現今提倡的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等觀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政治理念的提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如何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問題。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在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獲益,同時也面臨空氣污染、物種滅絕、能源危機、人口膨脹等一系列嚴峻的現實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而清醒地認識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并采取措施加以解決,將引發嚴重的后果。當代世界不少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生態危機問題的緊迫性,開始重新審視以往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標準,積極尋求解決危機的方法和途徑。其實古老的道家思想中已經蘊涵了解決這些難題的出路,道家所倡導的“回歸自然”“物無貴賤”的思想,其實就是破解這些問題的基本策略。總體來講,道家思想的生態觀強調入要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強調天、地、人之間的自然生態平衡關系,概括起來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少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忽視或壓制個性和個人的權利、價值,這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有一定的根據和道理。但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任何個人都是不可能離開他人和群體而存在的,自我只有在為群體的奉獻中,才能顯出個人的存在和價值。因此,儒家的強調獻身群體和社會,并非只是消極地否定自我,而是實現自我價值、養成完美人格的正確途徑。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之一。近代西方尤其是16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自然觀,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人類確實取得了巨大的物質文明成就,但隨著工業文明的發達,到20世紀后期,生態平衡、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令人憂慮的問題迭起,給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巨大的威脅。一些西方國家,為保護自己國家的環境與資源,犧牲他國人民的利益,將一些污染嚴重、消耗資源的工業轉向一些落后而弱小的國家,從而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中國古代思想家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的觀點與做法,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人類在進行經濟建設,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如果不注意生態平衡,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局部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壞自然則必食苦果。
三、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是對“掠奪式”發展的深刻反思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漫長的原始文明、農耕文明,短暫的工業文明、現代文明,經歷了對自然生態恐懼、敬畏,破壞、掠奪,保護、修復的種種實踐,因此中華民族能深刻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平民族未來,也關系科學發展,關乎世界未來。
建設生態文明不易,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特別不易。在廣闊的國土上保護生態環境,是世界性難題。在當前面臨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的發展桎梏,面臨物欲橫流、消費至上的失范社會,如何提高人們的生存智慧,改變奢侈的生活方式,轉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是每個有良知的人,應該重視、應該思考、應該從自己做起的重大課題。在當代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特別的人本主義精神,特別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突出了對生態文明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的實踐,在當代社會仍有重要教益。要通過積極實踐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把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各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必須鼓勵和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凝聚共識,才能實現全社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普遍認同。
在當代發展循環經濟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還需要強化理念創新、制度刨新。不僅要轉變發展觀念,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制度機制,才能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實效。需要各級政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項層設計和規劃,建立因地制宜的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使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更具可操作性:通過政府的投入引導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激發社會對生態建設的投資熱情,構建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生態文明建設投融資機制。要強化方式方法創新,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經濟杠桿,積極盤活市場資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依據污染者或破壞者支付、保護者或受害者受補償等原則,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繼續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構建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評價體系、監管制度、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問責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加強有關生態文明的法治建設,為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