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2015中國國際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博覽會”上,我國自主研發(fā)的多款機器人驚艷亮相。國務院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提到,發(fā)展機器人產業(yè)是中國新一代工業(yè)制造設計者的“中國夢”所在。其實,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我國周王朝,就有機器人了。那時的機器人是什么樣子呢?
據(jù)《列子·湯問》記載:公元前900年,周穆王西巡,返回國都之時,有人向他舉薦了一位能工巧匠,名叫偃師。偃師花了數(shù)月時間,為周穆王打造了一款精密的機器人——能倡者。能:表示會,有能力。倡:古代指唱歌表演的藝人。意思是“會唱歌表演的藝人”。能倡者會跳舞,能出聲,還會模仿人的表情。周穆王十分高興,便讓手下將機器人收藏了起來,逢年過節(jié)時再搬出來讓它表演。
三國時代,有位著名的科學家叫馬鈞,更是一位能工巧匠,他改造織布機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他改造灌溉農田用的翻車,使農民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他改造了連弩,使魏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

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之后,長期戰(zhàn)斗在科技第一線的馬鈞開始研制機器人。他自學了能量轉換的有關知識,又以水流作為動力,使機器人活動。有了動力做支持的木偶能擊劍、吹簫、倒立、推磨,被稱作“水轉百戲”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以水流作持久動力,能量轉換方式合理,大概是最接近現(xiàn)代意義的機器人。
到了唐代,也有一位姓馬的技師叫馬得封。他潛心研究,制作了一款精巧的機器人,供當時的皇后梳洗打扮時使用。這個機器人里面有機關,構造精巧,梳妝時,只要打開梳妝臺門,便有女子模樣的機器人遞送毛巾和梳子,隨后返回原地待命。這時負責化妝的機器人跟上來給皇后打扮一番,最后遞毛巾的機器人把東西收拾完畢,梳妝臺門自動關上。
由于時代所限,那時的機器人多為木質結構,沒有軸承等關鍵零件作支撐,所以不可能長時間工作。但是先輩們探索科技奧秘的精神,激勵著幾千年來勤學善思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