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剛:踢足球回來,一身大汗,洗個熱水澡吧。洗完放掉浴缸里的水時,我突然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水流形成的漩渦總是按順時針方向旋轉,這是為什么呢?

真佩服小金剛同學,他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謝皮羅教授想到了相同的問題。謝皮羅教授也對這一現象產生了濃厚興趣,并決心刨根問底,為此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為了確保實驗過程的穩定和結果準確,就要避免一切可能產生干擾的因素。為此,謝皮羅教授使用了一個巨大的碟形容器,它直徑約182.9厘米,深約15.3厘米,正中開有一個直徑約0.97厘米的小孔。實驗時緊閉門窗,防止門窗縫里進風吹到水面,還要保證不讓光線直接照射其上,以免水面部分受熱等。
終于,謝皮羅教授于1962年發表論文,認為這種現象與地球的自轉有關。由于實驗室地處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水城,也就是說在北半球,所以他認為北半球的水流漩渦都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并根據對稱思維大膽推斷:如果在南半球,水流漩渦將向逆時針方向旋轉;若在中間的赤道區域,則不會形成漩渦。這和南北半球的臺風旋轉方向呈現逆時針或順時針的道理相同。謝皮羅的這種見解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世界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于是,這一現象被命名為“謝皮羅現象”。
謝皮羅就此繼續研究,又提出大氣流運行的模式,給人們預防風暴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他的這一經歷也告訴人們,思維方式也分“順時針”和“逆時針”,這種思維方法是創新發現的一種必備策略,值得我們用心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