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好了,現在路燈亮堂堂的,晚上出門再不用黑燈瞎火的了!”資中縣干坡村村民熊永福指著道路兩旁的節能路燈激動地說。
干坡村位置較偏僻,一些聚居點長期未安裝路燈,村民不僅出行不便,還存在治安隱患。內江市城管執法局在“走基層”活動中與干坡村結對幫扶,將安裝路燈確定為幫扶項目。
路燈亮了,百姓樂了。
在新一輪“走基層”活動中,像熊永福一樣得到實惠的群眾還有很多。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四川創造性地開展了“走基層”活動,如今,“走基層”在四川已固化為常態。
新一輪“走基層”活動最大的特點是“實”。省委書記王東明要求,活動要在制度化、經常化、具體化上著力,切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注重聯系服務群眾實效,這也是活動的生命力所在。
在“走基層”活動中,群眾說,走出了干部好作風;干部說,走出了服務群眾新常態。應該說,“走基層”更像是一把標尺——丈出民心之重,量出干部作風之變。
領導帶頭走出實效
為確保新一輪“走基層”活動走出實效,省委活動協調小組下發通知,明確了活動的四項內容,并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帶頭深入基層,帶頭走村入戶,帶頭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對基層和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和困難問題分類建立臺賬,限時辦結。
強化問題導向,注重領導干部“三個帶頭”的主體示范引領作用。新一輪“走基層”有責任、有指標、有內容,干部下基層不是走一走、看一看就了事,不能只是到基層去收集問題,而是要著力于解決問題。“領導帶頭、走出實效”成為新一輪“走基層”活動的新常態。從這個意義而言,各級領導干部要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并主動融入這種新常態。
南充市蓬安縣張灣村的道路在活動中得到了及時改造。縣委書記溫桂彪帶頭走基層時,剛進村就被村民唐聯富拉住。“路修好了,大家種的果子有了出路。”唐聯富請溫桂彪“一定嘗嘗新再走”。這樣的事放在以前,張灣村的干部想都不敢想,因為人均收入不高,干群關系一直緊張。干部們清楚記得,溫桂彪第一次到村上時,“群眾都冷漠得很,站得遠遠的”。
轉變,開始于當地領導干部帶頭“走基層”。直面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突出問題,不“繞道走”,真正把群眾的事辦好,把群眾的怨解開,才會得到群眾真正信任。
“以前公共廁所少,出門不敢多喝水,實在憋不住只能往商場跑,急死人。現在,縣里在繁華地段、綠地廣場建了很多公廁,出去散步再也不用心急火燎找廁所了。”在蓬安縣老廣場跳壩壩舞的楊奉嬌講起身邊的變化,一臉興奮。
在“走基層”活動中,蓬安縣主要領導帶頭,先后到訪全縣39個鄉鎮,逐一梳理問題,其中就包括張灣村的道路改造和楊奉嬌關心的城市公廁建設。
探尋服務“最佳路徑”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群眾需求包羅萬象。“走基層”面寬、量大、戰線長,如何做到全面覆蓋、不留空白、落實見效?
為此,省委提出了“走基層”要常走常新。強調創新聯系服務群眾的體制與機制,在新一輪“走基層”活動中,從傳統的“民情日記”、“工作臺賬”、“結對幫扶”到全新探索的“換位體驗”、“干部+群眾”雙向互動等,一些行之有效的舉措在活動中“走”了出來,形成了四川“走基層”的另一種新常態。
巴中市建立了“貧困戶、貧困村、貧困鎮電子信息系統”,確保扶貧對象不虛、不錯、不漏,市、縣(區)黨政領導干部分別聯系1個鄉鎮、1個村(社區)、2-5戶貧困戶,市、縣(區)部門定點幫扶1個貧困村,每位黨員和中層干部至少幫扶1戶貧困戶。
針對基層的不同特點,各地進行探索,分別采取切合實際且相對固定的活動形式,這樣最符合群眾需求,最為群眾接受。這是廣大黨員干部“走基層”的普遍感受。
新津縣采取了“干部+群眾”雙向互動的方式,緊貼群眾需求結對幫扶,成效請群眾評判,提高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
全縣以機關單位和行政部門為主,對照群眾的困難和訴求,分類分組結對幫扶。建立6類幫扶對子8517個,包括“縣領導+重困戶、單位班子成員+一般困難戶、科技干部+技術群眾、農技干部+職業農戶、政法干部+信訪群眾、普通干部+普通群眾”。
全縣還開通了兩部“走基層”群眾問題反映專線電話,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活動的標準,推動干部辦事與群眾面對面,安排教育、衛生、環保、城管等15個部門“一把手”在電視節目中與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回答和解決與群眾密切相關的問題。
有計劃、有安排、有重點、有落實,分期分批有針對性地深入基層和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我省“走基層”活動長效化的工作格局就此形成。
去除官氣接地氣
“要態度和藹,不要盛氣凌人,要厲行節約,不要大吃大喝……”在2013年“走基層”活動開展之初,四川制定了《四川省黨員干部“走基層”規范要求》,規范了黨員干部“走基層”的行為。
在新一輪“走基層”開展時,結合省委十屆五次全會通過的從嚴治黨《決定》,四川再次為“走基層”劃定了“紅線”,明確要求黨員干部“走基層”要嚴格工作紀律,“堅決反對‘四風’問題,不搞層層陪同、迎來送往,不接受宴請,不組織聯誼,嚴禁收受禮品和土特產,不給基層和群眾增加負擔……”
“走基層”要去官氣、接地氣,黨員干部要以群眾需求為指針,在為民服務中轉變干部作風,錘煉品格,在深入基層中促進問題整改,強化宗旨意識。
正如畢世祥常說的一句話:“不到基層我的想法和判斷就沒有底氣。”很多干部反映基層群眾工作難做,可畢世祥做起來怎么就那么得心應手?答案在于,他始終沒有把自己當成“官”,群眾也不把他當外人。
四川通過“走基層”活動的開展,讓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豐富了群眾工作經驗,提升了服務群眾意識。黨員干部不再是“官”,而是一個個政策宣傳員、民情收集員、矛盾調解員、群眾服務員。
針對黨員干部“走基層”的作風問題,宜賓縣把“踐行群眾路線,堅決反對‘四風’”作為走基層的“清潔劑”。該縣出臺了《宜賓縣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十條規定》《違反改進工作作風系列規定處理辦法》等8個制度文件,切實規范黨員干部走基層言行。發動群眾監督,全面開展正風肅紀“隨手拍”活動,推動改進作風。
“進村入戶,與群眾握握手,嘮嘮話;逢年過節,給群眾打電話、發條短信,關心一下;遇到群眾,聊上幾句,問候一聲。群眾的心暖和了,工作就好開展了……”
這是達州市達川區鄉鎮部門“一把手”帶頭下基層后的真切感言。在“走基層”活動中,達川區鄉鎮部門“一把手”深入群眾家中走訪慰問,將《干群連心冊》逐一發放到群眾手中,現場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連心冊》發得好,鎮村干部的電話和惠民政策全都有,今后辦事再也不用跑冤枉路了。”
“以前辦個事,來回跑幾趟,老是找不到人。現在辦個事,不打折扣了,有時還服務到家門口,我們干部的好作風又回來了!”“走基層”走出的干部好作風贏得了群眾“點贊”,干群關系得到重塑。
“與群眾越親近,就越能體會到工作的責任與快樂。”在一名基層干部“走基層”的民情日記當中,我們看到了這項活動收獲的又一種新常態。
責任編輯:黃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