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底再審改判的呼格吉勒圖案,是十八大以來糾正的一起極具社會影響力的重大冤假錯案。十八大以前糾正的佘祥林案、趙作海案等,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些案件都是如何發現并得以再審改判的呢?近年來在處理冤假錯案的過程中又有何新變化?
2015年1月5日,呼格吉勒圖案塵埃落定后不久,與之關聯的真兇趙志紅案,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再次開庭審理。呼格吉勒圖的父母李三仁、尚愛云也出現在了庭審現場。他們說,不管趙志紅是多么的十惡不赦,他在最后關頭能夠承擔責任認罪,今天我們就是來看一眼。
機緣
18年前,呼格吉勒圖被判處死刑,李三仁、尚愛云盡管堅信自己的兒子沒罪,但苦于沒有證據,他們并沒有去伸冤。昭雪之路的起點,卻是真兇趙志紅從獄中遞出的“償命申請書”。
2005年10月,趙志紅被抓當晚就主動交代了數十起案件,其中即包括呼格吉勒圖被認定為兇手的案件。在法院一審之后,他于2006年12月5日從看守所托人給新華社記者湯計遞出“償命申請書”,稱愿意為此案負責,還呼格吉勒圖清白。
類似于呼格吉勒圖案,真兇落網、“亡者歸來”等偶然因素,是冤假錯案得以發現確認的主要原因。如被控殺妻的佘祥林,在蹲了7年冤獄后,因其“亡妻”突然出現,才被無罪釋放。同樣的還有被稱為河南版“佘祥林”的趙作海,也是在監獄服刑多年后,因“被害人”的突然回家,才被宣告無罪釋放。
但是,真兇落網或者“亡者歸來”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沒有這類事件,那該怎么辦?
2013年5月6日,《人民法院報》刊登《我們應當如何防范冤假錯案》一文,文中強調“寧可錯放,也不可錯判”。這被不少人解讀為最高法釋放堅決執行“疑罪從無”這一判決原則的信號。
從十八大后糾正冤假錯案的情況看,“疑罪從無”這一理念得到了落實。在重審的23起冤假錯案中,大部分是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也就是本著“疑罪從無”的理念進行了糾正。
“這是司法理念上有了重大轉變?!敝袊嗣翊髮W法學院教授陳衛東認為,“人民法院敢于糾正這些冤假錯案,說明其在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無罪推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等理念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p>
推力
在呼格吉勒圖案中,早在趙志紅承認自己是真兇后,李三仁、尚愛云夫婦便開始申訴、上訪。對此,內蒙古高院曾進行復查。但此案從開始復查到啟動重審,耗時8年之久。其間該案雖曾受到各方關注,但真正出現轉機,普遍被認為是趕上了十八屆四中全會推進依法治國的浪潮。
在此大背景下,依法重審成為當務之急,依法糾錯帶來民心所向。而更早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冤假錯案問題就已引起國家高層領導人的重視。
2013年元旦剛過,在全國政法工作會上,習近平就提出了那句后來令所有人都記憶深刻的話: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不久之后,中國法院系統密集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
2013年3月,服刑了近10年的張輝、張高平叔侄經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宣告無罪;
4月,李懷亮案在河南省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一整天的庭審后宣判,因證據不足被羈押了近12年的李懷亮重獲自由;
7月,在立案復查半年之后,浙江省高院撤銷了對陳建陽、田偉冬、王建平、田孝平、朱又平五人的原判決,宣告其無罪。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中,關于“堅決防止和糾正冤假錯案”的內容引起高度關注。
宏觀層面的政治大背景推動了冤假錯案的重審改判,微觀層面的個案中,當事人家人、親屬,以及媒體、法律界人士等,也在冤假錯案的平反中,發揮了推動作用。如呼格吉勒圖案中,新華社內蒙古分社政法記者湯計,曾5次以內參形式報道呼格吉勒圖案件疑點,最終引起中央重視。
下文
呼格吉勒圖再審改判無罪后,內蒙古高院依法作出國家賠償決定,支付呼格父母國家賠償金共計205.9萬元。對于賠償結果,呼格家表示“能夠接受”,但強調錢多少都不能彌補此案帶來的傷害。
案件已了,誰該擔責?正如呼格吉勒圖母親尚愛云說:哪個人觸犯了法律,該承擔什么責任,就自己站出來承擔。趙志紅殺了十條人命,都有勇氣站出來,最后敢承擔。為啥他們執法人員,辦錯了事情,不敢出來承擔。
對于這個后續問題,呼格案件顯得進展快速。據報道,呼格吉勒圖案專案組組長、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副局長馮志明,因涉嫌職務犯罪,已于1月17日下午被當地檢察機關帶走,接受調查。
其他那些典型冤假錯案,案情不同,案件追責目前也有所不同。河南趙作海案,當年審理該案的審判長、審判員已停職接受調查;湖北佘祥林案,啟動追責程序,追責進展尚無報道。
浙江“張氏叔侄強奸案”得到糾正后,浙江省政法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對公、檢、法各部門辦理該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案件審核人、“神探”聶海芬等相關責任人仍在正常工作。浙江省高院院長齊奇對此表示,對造成錯案人的問責是必要的,但要區分程度、情節,故意冤枉人和僅僅是破案心切、判斷錯誤有所不同,“張氏叔侄強奸”案中未發現故意制造冤案,對責任人主要是在組織內部按黨紀政紀問責。
福建“念斌投毒案”當事人念斌,于2014年底向福建省檢察院提交控告書,控告8年前辦理案件的平潭縣公安局民警翁其鋒、游經飛,要求對翁其鋒、游經飛涉嫌刑訊逼供罪、徇私枉法罪及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的犯罪行為立案調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福建省檢察院受理了念斌的控告。
什么是“疑罪從無”
“疑罪”是指司法機關對被告人是否犯罪或罪行輕重難以確證的情況,是司法實踐難以避免的常見現象。
“疑罪從無”原則是現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體現,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具體內容之一。指公安司法機關在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追究犯罪的過程中,當發現因證據和其他條件不足,無法達到移送審查起訴、宣告有罪的證明標準的時候,應當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律作出不起訴和宣告無罪的決定。
責任編輯:王佳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