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
今天,我從老師那領(lǐng)養(yǎng)了七條蠶寶寶。我仔細(xì)打量著這些蠶寶寶,它們又小又黑,才一丁點兒大,最長也不超過半厘米。老師告訴我們,它們被稱為“蟻蠶”。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帶回家,將裝它們的紙盒換成一個糖果盒,撒上了奶奶采回家并切成小塊片狀的新鮮桑葉。瞧,它們開始大嚼特嚼了。
5月15日
因為每天要換四次以上的桑葉,所以桑葉的需求量挺大的。采多了的桑葉,由于天熱,一天下來水分就沒有了,怎么辦?除了灑水,還有別的辦法嗎?我說不如把桑葉裝進保鮮袋,放入冰箱不就解決這個難題了嗎。媽媽直夸我聰明——我們家的蠶寶寶吃的可是“冰桑葉”哦!
5月23日
你想知道蠶寶寶們是如何“進食”的嗎?他們是用鉸刀一般有力的嘴巴,用力地啃食桑葉的邊緣。一會兒就將一整片桑葉吃個精光。你聽,還能聽見它們咀嚼桑葉時的“咔嚓咔嚓”聲呢!
5月29日
給蠶寶寶們換桑葉也算是我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當(dāng)然這是由爸爸和我共同完成的。我從冰箱里取出“冰桑葉”后,按老師教我們的方法,首先要把它們晾一下,讓桑葉的溫度回到常溫,然后用紙巾吸干灑在上面的水,以防止蠶寶寶吃了拉肚子。
5月30日
蠶寶寶們的身子變得越來越白,逐漸呈現(xiàn)出半透明狀。在老師的提議下,我和爸爸開始做“山壟”。所謂“山壟”,就是用稻(麥)秸稈扎成的掃把一樣的東西,它可是供蠶寶寶們吐絲結(jié)繭的“重要場所”。
我們拿出小半捆稻草,爸爸負(fù)責(zé)去掉稻秸稈的表皮,我負(fù)責(zé)用剪刀將稻秸稈一分為二。所用的稻秸稈全部準(zhǔn)備妥后,爸爸用繩子在靠近稻秸稈根部的地方捆扎好,再像擰毛巾一樣抓住稻秸稈的兩端用力絞動,松手后,兩端未捆扎的部分就均勻地松散開來,就這樣,簡易的“山壟”終于制作完成了。我覺得這“山壟”分明就像是一個火把,不,它其實應(yīng)該是蠶寶寶們展示自我的舞臺。
6月1日
瞧,上了“山壟”的蠶寶寶周圍已經(jīng)有了一層透明狀橢圓形的“絲網(wǎng)”,不過還能看到它們在里面扭動著身子。真是“作繭自縛”呀!
剩下四條蠶寶寶中的兩條也開始吐絲了,你仔細(xì)看—下,就可以從圖中看到它們周圍纏繞著的發(fā)著光亮的絲。
6月2日
你瞧瞧,前兩條蠶寶寶已經(jīng)用絲將自己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再也見不到它倆的模樣了。后兩條蠶寶寶在秸稈束上爬來爬去,大概是在尋找合適的位置吧!
別以為蠶絲很細(xì),非常容易斷,其實它們的韌性可好了,輕易不會斷。我試著用小棒輕輕挑動蠶絲,它雖然被拉得長長的,但是并沒有斷,足見它的結(jié)實!
6月6日
七條蠶,七個繭子,27天的時間,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讓蠶寶寶們在“蠶床”上舒舒服服地呆著吧。爸爸說,現(xiàn)在蠶寶寶們都在各自用畢生精力搭建的“小屋”里不停地吐絲,直到吐完絲化成蛹,然后等待著破繭而出,化蛹成蝶的那一刻……正如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它們一生不停地吃,不斷地眠,不就是為了吐出雪白雪白的絲,為人類作貢獻嗎!
指導(dǎo)教師: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