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語文課上,我們學到了有關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的課文。雖然大家被李時珍一心為病人著想的精神所感動,但總感覺那是古時候的故事,而“傳統醫藥”也離我們有些遠。其實不然,只要留心,原來傳統醫藥和我們的生活大有關聯。這不,今天的實踐活動課,就讓我們增長了不少見識。
活動課上,班主任老師帶領我們走出校園,探訪一間中藥房,還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任務:請在藥房中認真觀察,記錄9種中藥材的名字,要求必須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質。這個任務讓我們大惑不解:“不是找藥材嗎?跟礦物質有什么關系?難道石頭也可以當藥吃?”
步行五分鐘,就來到了離我們學校最近的張仲景大藥房。藥房為什么叫這個名字?老師解釋說,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寫出了備受后世推崇的《傷寒雜病論》,被后人尊稱為“醫圣”,比李時珍生活的年代還要早呢!
和藥房里的阿姨打過招呼之后,我們立即獲得了禮遇。雖然藥房里正在理貨,阿姨們忙得不可開交,但還是很貼心地清理出一條小路來讓我們走動,好離那些神奇的藥材近一些。
每一個人都非常專注,大家驚訝于這樣那樣的發現:“蜂房?蜂房也是中藥?”“我看到了川貝!我這兩天咳嗽,正在喝的就是用川貝熬的水!”“冬蟲夏草,到底是蟲還是草?”“原來中藥里真的有礦物質啊!看,這里有硝石!”……不大一會兒,我們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不,是超額完成。因為大家覺得太有趣了,簡直連筆都收不住。而且記錄得越多,問號也越多。此時此刻,同學們都恨不得手頭有書、有電腦,可以迅速找到答案。看著大家這樣如饑似渴的學習狀態,老師非常高興。原來,老師希望我們知道的,不僅僅是中藥材的名字,還有其背后動人的故事、美好的意境等傳統文化。我們的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非常好的素材,更可以成為探究新知識的起點。
回到學校后,我們根據自己記錄的問題,查找資料,了解到不少關于中藥的有趣的內容。
這里就分享給大家一首《中藥四季歌》,看看你能從中找出多少種中藥材?
春風和煦滿常山,芍藥天麻及牡丹;
遠志去尋使君子,當歸何必找澤蘭。
端陽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樂半年;
庭前嬌女紅娘子,笑與檳榔同采蓮。
秋菊開花遍地黃,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國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來無處可防風,白芷糊窗一層層;
待到雪消陽起石,門外戶懸白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