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力扶貧】
在扶貧先扶智理念下,通過人才培訓和免費職業教育,“變輸血為造血”是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
現實證明,貧困群眾不是缺財富,而是缺乏創造財富的能力。
在巴中市“3366扶貧開發戰略”中,“能力扶貧”作為一個子系統被擺到重要位置。推進“能力扶貧”,就是要變輸血為造血,授人以漁,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到2014年底,巴中全市貧困人口下降到54.4萬人,據市扶貧移民局評估,“能力扶貧”對全市扶貧開發的貢獻率超過5%。
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2月3日,記者來到巴中城區江北大道旁一小巷內的“曹山修車鋪”。兩個不起眼的鋪面擺滿零配件,七八個青年男女正忙碌著,小巷里停放著的各類待修或正在維修的車輛。
老板曹山早年外出務工時學到一身修車本事,回到巴中后經政府扶持獲得了小額貸款。他在老城開了個小鋪子,后來才搬到江北來。幾個幫工的年輕人,要么是親戚,要么是老鄉,都是巴州區巴山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生。
曹山的手機響了,電話里傳來要他派人去一個地方拖車維修的聲音,他趕緊安排人手開一輛皮卡車出發,然后才回過頭來說:“要我說呀,政府搞扶貧,最關鍵還是要教人學一門技術。老話講‘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你年年給他送錢送物,他拿過來不是喝酒,就是打牌,到頭來還是富不起來。”再問曹山一年能掙多少錢,他笑笑說:“也就二三十萬吧。”
平昌縣蘭草鄉人袁大明的養殖場每年可出欄2000頭生豬。與曹山一樣,他也是貧窮農民出身,也是在外務工學到技術和管理經驗后才慢慢富裕起來。
袁大明在福建養殖企業打工近10年,他懷揣打工掙來的10多萬元錢以及一身現代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回到平昌,在縣畜牧局扶持下辦起了養殖場。袁大明養殖場有職工40余人,大多數是鄉里鄉親。袁大明說:“我這個養殖場最少養活了30個家庭……”
巴中市城鄉統籌辦副主任劉明表示,過去有種說法叫“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勞務輸出在為貧困農戶帶來經濟收入的同時,還培養出了一批具有豐富市場經驗的實用型人才。到2014年底,巴中常年務工人員達到110萬人,幾乎占農村精壯勞動力的90%。經過市場競爭洗禮,多數人練就了一套養家糊口的技能。
阻絕貧困代際傳遞
冉新民是通江縣一家民營企業老板,在當地家境比較殷實。放在過去,這類家庭是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上大學的。冉新民卻不同,2013年,他將自己初中畢業的兒子送進通江縣職業中學。“孩子能夠學有專長,就算成才,也就有了成家立業的本錢,這比硬性要孩子拿本科、專科文憑強得多……”
巴中職業教育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到2003年前后,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巴州區就業局一位姓范的退休領導回憶說,那會兒時興搞“訂單教育”,在沿海發達地區急需實用技術人才背景下,貧困地區的職業學校采取“校企聯姻”方式,實現“學校+市場”的人才定向培養模式。但他又說,“當年的職業教育尚屬于低層次、粗放型教育模式,加上觀念未轉變,多數人把望子成龍寄托在單一的國民教育上,職業教育被視為另類,生源難保證。”
構建并完善職業教育體系,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寫進了《巴中市扶貧開發規劃(2011——2020)》。目前,巴中已經建立起市、縣(區)、鄉、村(社)四級職教體系。2013年,巴中市職業教育學院正式招生,結束了巴中沒有高等教育的歷史,承擔起職業教育“龍頭”重任,各縣(區)也相繼涌現出一批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普遍在5000-8000人,是過去的好幾倍。
按需培訓吹糠見米
最近,南江縣扶貧移民局項目股的同志接待了幾位前來咨詢就業培訓的農民,其中一位40歲左右能說會道的農民李光明(音)問:“聽說現在政府有不要錢的學校,我們就是想來問問,哪里能夠學點手藝。”
李光明等人都是南江縣城郊農民,常年在縣城里當“棒棒”(幫別人挑東西),干的是“下力”活,一天倒也能掙幾十塊錢。前不久,一個同村老鄉從西安回來承接了一個棚戶區改造項目,說是需要一批技術工,李光明等人這才想起自己除了一身力氣以外什么都沒有,不得不趕緊參加培訓。
巴中市扶貧移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偉在調研中發現,農村貧困勞動力培訓有別于學生職業教育,他們都是一些拖家帶口的成年人,而且多數都已過了最佳學習年齡,參加培訓的目的就是為了吹糠見米掙到錢。
從滿足貧困群眾吹糠見米的致富愿望出發,巴中在堅守“紅線”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把農業、教育、人社、扶貧移民等多個渠道的培訓資源進行整合,開辦了多種多樣的培訓班,重點在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方面著力,一些培訓班還辦到了田間地頭和生產車間。
針對貧困人員勞動能力培訓,巴中還特別關注到了殘疾人群體。
在巴中主城區江北大道濱河路段,出現了一個被稱為“殘疾人就業一條街”的街區。在這個街區從事盲人按摩、電器維修的殘疾人可以享受政府稅收減免、政府性設施使用減免費用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巴中54.4萬貧困人口中,殘疾人達31萬,占比高達60%。對于殘疾人群體,巴中采用了“量體裁衣個性化服務”精準扶貧。
巴州區殘聯理事長陳倫周說,對殘疾人扶貧要抓住三點:一是徹底摸清轄區內殘疾人的基本情況。比如一個肢體殘疾人,只要裝上假肢,就恢復了部分勞動能力;二是發動全社會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三是有愛心和耐心。
巴中市聾啞學校坐落在南龕公園一側,目前擁有殘疾學生170多名。校長賈國華介紹說,這所學校在早些年辦學條件相當差,如今變化很大,學生來自全市各個地方。
能力還需“保質增鮮”
“現在有一種奇怪的言論,認為推進巴山新居建設,就是簡單地為農民修幾套看上去很不錯的房子。”巴中市城鄉統籌辦副主任劉明說,其實,巴山新居建設內容豐富,涉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等。“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與完善,就是農民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劉明接著說,假設在一個沒有廣播、電視,沒有學校、衛生院,沒有電話、網絡的農村,不要說農民無法完成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一些“聰明人”待久了,也會變得“木訥”起來。
2月8日,平昌縣駟馬水鄉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這里是平昌縣重點打造的一處巴山新居,已有現代農業觀光園、清潔能源產業園等現代企業入駐。當地農民李天星看到長相奇特的果蔬以及無土栽培技術后感嘆道:“莊稼還有這樣種的?”
企業的入駐,除了讓當地農民“見世面、開眼界”,還帶動了學校、衛生院、農科所以及天然氣、寬帶等社會事業的發展。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鄉村旅游逐漸升溫,許多農民開起了茶館、飯館、旅館。前幾天,一家擁有50多臺電腦的網吧也正式營業,而那個開網吧的老板在幾年前還是一個讀書不多的農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