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點一:往哪搬
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需具備多項要素。要有液態水和適宜的溫度;有氣壓適度的大氣層,合理的大氣成分和比例;有巖石質的表面和完美的磁場等。該行星所屬恒星的能量釋放也需比較穩定。
系外行星本身不發光,在遙遠、明亮的恒星附近很難直接觀測,大多只能通過行星運行時對恒星的擾動來判斷。“開普勒-452b”就是這樣被找到的。能直接算出的只有該星的大小和運轉周期,其他信息需結合它所屬恒星的質量、大小、壽命等進行推算。迄今還無法明確判斷系外行星是否有巖石質表面、液態水、磁場、氧氣等,更難以確認其是否真正與地球環境相似。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稱,“開普勒-452b”位處宜居帶。宜居帶指行星與恒星的距離適當,符合液態水存在的條件,但不意味著一定有水。如太陽系中,金星在宜居帶,但其大氣過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所帶來的溫室效應使其表面溫度高達400多攝氏度,不可能有液態水。眾多條件中有一項不符合,就可能導致液態水無法存在。這至少意味著類似于地球的生命形式不可能生存。

難點二:怎么去
如果真的出現了宜居星球,那么問題來了,怎么去?“開普勒-452b”距離地球1400光年開外,不久前飛掠冥王星的“新視野號”是人類有史以來速度最快的飛行器,借助木星引力加速后,它的峰值速度達到每小時7.5萬公里。但以此速度,飛到“開普勒-452b”也是難以想象的。
在人類目前掌握的太空航行技術條件下,我們不可能載人飛出太陽系。未來移居地的搜索只能局限在太陽系以內。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曾表示,火星是人類向太空移民的最佳選擇。從人類已掌握及未來可預測的技術看,移居火星并非天方夜譚。
人類已經具備登陸火星的技術能力。但即使只把一兩個人送上火星,成本也達到千億美元以上,這樣的代價無法承受。只有航天成本大幅降低或有新技術誕生,人類才有望大規模進入太空。

難點三:如何“裝修”
人類能在地球上生存,離不開幾層防護。一是磁場,它屏蔽了大量高能帶電粒子,讓人免受高劑量輻射的傷害;二是大氣層,它提供了人類所需的氧氣和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臭氧還過濾掉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三是水圈,水作為載體,促進了地球各圈層之間的物質循環和生物的新陳代謝。
如同搬家前要先按自己的喜好裝修房子,若要移居火星,更得先改造出適宜生存的環境。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還很弱,即使對地球上各種氣候災害,往往也無能為力。但另一方面,人類活動如溫室氣體排放等,已經極大改變了地球環境。未來人類也有可能找到改變火星大氣環境的方法。
人在地球上繁衍進化而成,身體、生產、生活都適應了地球環境。如果移居到另一顆星球上,人類也許還需要再進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