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沿灘新城龍湖遠達社區今年初成立社區“道德銀行”,把居民在社區的優秀道德行為兌換成一定的積分,量化而成“道德幣”存入個人賬戶,居民可以憑賬戶內的“道德資產”爭先評優、兌換獎品和換取服務。截至目前,這家“道德銀行”已有近1000人開戶,長期活躍“儲戶”達數百人。
當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我們,卻出現了道德發展遲緩,比如“彭宇后遺癥”、“見到老人摔倒不敢攙扶”等,這顯然不是公眾所期待的,也和文明古國、博雅的歷史格格不入。改善這種不足,除了需要出臺政策措施、建立相關制度外,更需要把每一份道德的力量都凝聚起來。只要絕大多數群眾都能自覺地糾正自我,完善自我,踐行高尚和文明行為,持續時日,優良的公共道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能成為無形的“價值燈塔”。
“道德銀行”正是這種“生動的實踐”,它當然會有弊端和不足,但更有深遠的激勵和改善效應,比如第一批儲戶朱麗萍,“一般是一星期做一次義務安全巡邏,一個月做兩次老年活動室的服務工作。”她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孫女也利用假期擔任社區的“小小圖書管理員”。他們在義工活動中帶來的正能量,給小區和周邊的群體帶來了積極的輻射效應。“道德銀行”的近千開戶者,分布在全市各地各行業,他們將美德善行當作份內事,“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對人群和社會是多么大的激勵和催化!
文明禮貌、公共道德,不只是寫在紙上的條文,更需要每位公民發自內心的認同。每一個微小的道德和文明的進步,都勝過任何一個慷慨激昂的“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正是“道德銀行”帶來的最大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