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泥土與藝術碰撞會發生什么?劉鄉有自己的解答。
“物質的貧窮不算什么,最怕的是精神的貧窮。”當“第一書記”兩年,走遍全村每個角落,竭盡全力實現村民的愿望——路通了、水有了、產業發展了,看起來一切欣欣向榮,但劉鄉清楚,這樣的扶貧并不完整。
在他的民情日記里,一個數字讓他時刻保持清醒——“32”,全村250戶貧困戶中,有32戶人的老婆不堪貧窮丟夫棄子跑掉了。這32戶人里,有的住在灌風漏雨的土瓦房,有的一周只能吃一次肉,有的從沒見過電視機,幾乎與外界隔絕……
親眼看見的窘迫讓劉鄉深思良久,“物資貧乏是誘因,但缺乏精神交流與感情維系,是那些農村婦女選擇出走的關鍵。要把大家的感情凝聚起來,不能只埋頭種地找錢。”從事文化工作的“慣性”,讓劉鄉積極承擔起村民精神生活的扶貧:打造300多平方米的文化服務陣地、修建籃球場、組建廣場舞隊伍、開展農民運動會、籌備龍頂山“村晚”……好戲一臺接一臺的上演,龍頂山村人都是戲里的主角。
扶貧,讓一個村富起來,也讓一個村活起來。這是劉鄉的期盼。但愿不久之后,“32”這個數字,會從他的日記本中徹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