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村上連辦公場地都沒有,村主任還不是黨員,今年之內我必須解決這兩個問題。”自7月28日,廣安市惠民辦干部張譯文成為龍安鄉革新村“第一書記”以來,每天吃住都在村上,村里的大事小事他都了如指掌。

今年,廣安市廣安區將精準扶貧與結親結對結合,選派131名優秀年輕機關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承擔扶貧攻堅、駐村幫扶等工作任務,幫助貧困群眾理思路、尋出路、找銷路,促其增收致富。
努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10月8日,見到張譯文時,他正在新規劃的村級活動室前跑上跑下,通過調研,他認為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建強村級黨組織。“我到市區積極爭取資金,目前已經落實了10多萬元的村級活動室建設資金,建設方案也通過了區委組織部審查,目前正在進行招投標。村主任入黨問題,已經向區委組織部遞交了報告。”
與此同時,張譯文還在謀劃村集體經濟的問題,他打算利用革新村的旅游資源,動員群眾辦農家樂;依托該村地理優勢,開發公墓,壯大集體收入。
建強基層黨組織是“第一書記”進村的首要任務。廣安區要求“第一書記”進村后重點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著力解決班子不團結、軟弱無力、工作不在狀態等問題。同時嚴格執行《發展黨員工作細則》,任期內培養1名以上入黨積極分子、2名以上村級后備干部。建設和完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服務設施,實現遠程教育站點規范管理,每周開展活動不少于1小時,努力把村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的戰斗堡壘。
緊抓精準扶貧 增強“造血”功能
“我們村的小祝書記,盡管只給我買了兩包鹽,但這份心意太難得了。”村民劉大哥逢人便夸剛來村上的“第一書記”。原來,前段時間,來自區政法委機關的“第一書記”祝常清來劉大哥家走訪時,劉大哥隨口一句家中無鹽了,也沒時間去買。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到中午時,祝常清就為他送來了兩包鹽,還堅決不要錢,讓他很感動。
其實,祝常清為民服務的事情還遠不止這些。在村里,他推行為民代辦制度,不到兩個月義務幫助群眾代辦各種事情不下50件。在他的推動下,村上已經籌集400多萬元資金進行交通、幸福新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為民辦事服務,幫助解決問題和困難是“第一書記”進村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另一項更重要的工作則是,推動精準扶貧,幫助貧困村增強“造血”功能。
省委黨史研究室干部宋升堂7月底一到興平鎮龍孔村擔任“第一書記”就感覺壓力山大,因為該村是省領導定點聯系的貧困村。他上任的第一天,省領導就來調研,交代了不少工作要完成。這讓他意識到肩上責任的重大,唯有迎難而上才能不辜負組織的厚望。
他走村串戶、集思廣益,反復聽取群眾建議,逐戶制定幫扶措施,明確扶貧目標,在規劃的同時,推動扶貧項目加快實施,目前,龍孔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已經完成土地調整400畝,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完成規劃設計和地形測繪,產業發展、交通建設、塘庫堰新建改建等項目已啟動建設。
時隔兩個月后,省領導再次來到該村時,看見扶貧項目快速推進,建設場面熱火朝天,非常高興,連聲說好。
(作者單位:廖小兵/廣安區委報道組,劉先軍/廣安區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