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竹縣創新實施“能人助村”計劃,積極回引“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致富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開創了“村級分類升級、產業加快發展、助農持續增收、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先后被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助農增收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平安建設先進縣,同時成功創建成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人才匱乏:農村干部難以勝任
長期以來,大竹縣農村人口量大面寬的現狀與基層難管難治問題相互交織,迫切需要大批能人帶動,而現有農村干部隊伍卻存在三大突出問題。
年齡大學歷低、結構不合理。2013年村“兩委”換屆前,全縣1757名村(社區)干部中,55歲以上占61.4%,初中及以下文化占67.5%,懂農業的“科班生”僅占2.8%。

思想思路僵化、素質不適應。在政治和經濟新常態下,對農村干部的思維觀念、能力素質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然而,一些農村干部習慣于憑經驗辦事,陷入了“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窘境,影響了黨群干群關系和農村發展。
能力本領欠缺、作用不突出。當前,農業農村經濟正處在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有一支有能力、講方法、抓落實的村級干部隊伍。一些村干部長期工作生活在基層,獲取信息滯后,帶領致富能力不強,難以有效發揮農村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
順應形勢:多措并舉引“能人”
為改變基層人才不足的困境,大竹縣積極順應新形勢,充分挖掘體制外“能人”這一源頭活水,激活帶動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走出了一條“回引能人、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縣內縣外、黨內黨外找“能人”。 按照“有過硬政治素質、有較高文化水平、有良好群眾基礎、有較強發展本領、有一定經濟基礎、有建設家鄉熱情”的“六有”標準,對黨內外各類優秀能人摸排登記??h內主要以鄉鎮(街道)為載體,深入國有企業、“兩新”組織找尋企業業主、復轉軍人和產業大戶;縣外主要以駐外流動黨員黨組織為橋梁,找尋愿意回鄉創業的務工經商人員、企業家等。根據摸排情況,分產業發展型、市場中介型、經營管理型、科技創新型四類,建成近3000人的“能人庫”,并實行動態管理。
暢通渠道、組織引領請“能人”。堅持“放寬引才視野,暢通薦才渠道”工作思路,通過朋友引薦、親戚介紹等方式,實行“1對N”溝通聯系在外能人,邀請他們回鄉帶領群眾致富。對暫時回不了村的能人,選聘為黨組織書記助理或村委會主任助理,當不享受報酬、不占職數的“候鳥型村官”;對有意愿建設家鄉的經濟能人,動員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家鄉發展出謀獻策、貢獻力量。
結對幫帶、按需培養育“能人”。實行“2+1”結對幫帶機制,每個村確定2-3名45周歲以下的助村能人,作為村級后備干部重點培養對象;安排1名鄉鎮黨委班子成員和1名駐村干部結對幫帶,加強政策法規、工作方法、協調能力等培訓,使其成為“發家致富的引領示范”和“農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按需匹配、人崗相適用“能人”。按照班子功能匹配、人崗相適原則,引導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同時建立健全經濟報酬、評先選優、政治待遇等激勵機制,使各類優秀能人進得來、留得住、用得好。2013年以來,共有146名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其中25人擔任黨組織書記,39個后進村借力能人實現轉化升級。
人才輩出:鄉村迸發新活力
通過實施“能人助村”計劃,一批私營老板、種養大戶紛紛投入黨組織懷抱,村“兩委”班子不斷得到充實。
拓展選人渠道,加強村級干部隊伍建設。實施“能人助村”,培養了一大批村級干部后備人才。全縣村“兩委”班子形成了以40歲—50歲、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為主體的合理結構,打破了村級干部來源的單一性,為村級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
提升班子功能,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實施“能人助村”,調優了班子結構,增強了服務功能。致富能人石世清當選為老鴉山村支部書記后,將村級活動場所打造成“黨員活動中心、村民議事中心、技能培訓中心、文化娛樂中心、便民服務中心”,贏得村民稱贊。實踐證明,“能人助村”通過政治引領和服務凝聚,把黨的主張和意志變成了群眾的自覺行動。
轉變思維方式,激發鄉村經濟發展活力。實施“能人助村”,激活了農村經濟發展動力。產業能人朱鵬程當選為寨峰村黨支部副書記后,帶動農戶發展秦王桃產業,去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4萬元,助農人均增收1280元。實踐證明,“能人助村”可以憑借其豐富的經驗、靈通的信息、過硬的經營本領,帶動群眾發展產業、脫貧奔小康。
強化基層治理,維護農村社會安定和諧。實施“能人助村”,強化了村規民約的公信力,筑牢農村和諧穩定根基。管理型能人何勝勇當選為新華村黨支部書記后,創新建立“一評比樹典型、兩舉措尚法治、三規約轉民風”農村治理工作法,提升了依法治村工作水平。實踐證明,“能人助村”提升了干部法治思維,形成了崇法尚治、崇德向善的良好風氣。
(作者系中共大竹縣委書記)
本欄責任編輯:周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