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谷
匠人若谷,2009年辭職開始專心做肥皂,卻無妨更多人用他的酸梅湯歡度夏天,用他的桂花糖露記取秋日,他所做的,就是以敬天惜物、道法自然的心意,分享點滴,陪伴左右。這里,歡迎一切熱愛生活之人。
當我做肥皂時,我在什么時候也不是動手能力特別強的那一類,我哥哥可以把電視機拆了再裝起來,竟然還能看。我可不敢,怕被打。大一些,發現喜歡一個人待著。那時有些公共的設施,用來做下水管道的大水泥筒子,堆放電影院椅子的廢舊倉庫,碼頭邊高高的石子堆,都是放學后一個人玩耍的地方。
你現在做的事情與成長經歷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系——
媽媽雖然嚴厲,但她對我的成績沒有太高的要求,唯—不能撒謊,在品格上犯錯。所以其實我是自說白話地成長,沒有參加過高考,早早踏入社會。好在沒有被改變太多,身體里的那個自己總會出現。
2009年辭職開始專心做肥皂,兩年多的時間慢慢有了起色,真正真正被更多人知曉卻是因為酸梅湯和桂花糖露。
或許是周遭的生活中缺乏一種堅守,當一個人安靜地做一件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姿態,你開始找尋自我。這個過程回頭來看需要勇氣,而我呆呆的沒有太多顧慮。身邊的一些朋友總是會說好羨慕喜歡你的狀態,或者找我來聊關于他的生活和工作,想要去改變。有時缺的只是推的一把力,思慮太多而沒有行動是永遠都無法向前的。曾經也想要避世以尋求內心的寧靜,但最終發現所有靠外力獲得的東西總將散去。
心安即是歸處。心念純粹的時候才能耐得住當世的瑣碎與浮華,這才是我們都在找尋的自己,真正的你。
為什么叫若谷?若谷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對抗這個紛擾世間的簡單心。若谷取自《道德經》文中的“曠兮其若谷”,講的是胸懷豁達像高山深谷,是一種接納、包容。是用現世的心做傳統的事,把傳統的物用現代的手法來詮釋。
你埋頭專注的時候夠久,就會有人來關注你。這也是你自我的沉淀,在時間中學習很多東西。與時間、與自己、與物相處。
現在很流行“匠人精神”,其實我們是缺失的,至多算得上是有“匠心”。時間是唯一來考量你的單位,5年、10年、30年,所有的這些都沒有捷徑。
如果是這樣,我愿意懷著感恩自然的心,找尋古法,還原古味。用敬天惜物的心、道法自然的意,在你身邊點滴陪伴。
當我畫畫時,我在畫什么近,我出了一本小書,叫《三言兩畫》,里面都是我畫的一些小畫,朋友們都很好奇,一個不會畫畫的人竟然畫畫、辦畫展,還出了書,最后竟然辭了工作,把這專門當作個事來做了,究竟是怎樣一個機緣讓我踏上了這條“藝術”道路的呢?
這事還要從4年前說起。2010年在我生命中是很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我作為深化設計團隊成員為中國國家館工作了兩年的成果呈現在世界人民的眼前,策劃創作的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成為世博會歷史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展項,這如果算是巔峰的話,那么人生的低谷深淵也隨即而至,像是行至懸崖,瞬間失足。也是在那一年,自己休了一次長假,去了一次西藏,因為嚴重的高原反應得了腦水腫,進了重癥監護室,住了一個多月的院,留下視野嚴重縮小的后遺癥后,我僥幸活了下來。
從那時起,我對我的人生和這個世界有了一些不一樣的看法,感覺自己好像成了這個世界的一個局外人,瞇縫著眼,冷靜旁觀,總覺周圍的世界和身邊的人變得異樣,有許多好玩、好笑、好傻的想法,于是想表達出來,所以開始畫一些自己臆想的小畫。不過,相對于畫畫來說,我更喜歡從文字角度去逗樂,沒有大道理,都是接地氣的話語,我相信只有擊中自己內心的語言才有可能打動別人。
忘記了2014年的3月1日到底發生了什么,吃錯了還是喝多了,只記得已是晚上,想著明天3月2日,和我的三言兩畫名字蠻搭的,于是深夜起草了一份倡議書,開始眾籌出書,也開始了公益建橋之路,從橋址選擇、書籍設計、出版印刷、宣傳推廣、公益活動、衍生品開發制作到新書發布、畫展、講座……其間也正式離職,變成了一個自由職業者,沒有一分錢的收入,完全投入《三言兩畫》的出版與公益建橋的項目中來。一個人,為了一時的心血來潮,也為了一個兒時的建橋情結,更為了一個小小的內心理想。
這半年,我的收獲遠比錢款、名氣來得重要,我結交認識了許多溫暖的人。豐子愷先生的女兒豐一吟老師把我叫到家里,戴著老花鏡,一幅一幅地翻看我的小畫,不時給些建議和評價,但大多是期許、鼓勵的言語,最后欣然提筆,為我題寫書名;香港衛視前臺長、著名時事評論家楊錦麟秉筆作序……成百上千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相識、相熟或是素昧平生,紛紛慷慨解囊或是貢獻力量……
未來的路還很長。
我不知去向何方,但我已經在路上。
三言兩畫
王三,江湖人尊稱“三哥”,有一天,他突然決定畫畫,于是把畫畫這件事所有的門檻拆個一干二凈,任由畫與話從筆尖流淌,反而毫無阻隔地流進了每個看者的心里。著名漫畫家慕容引刀稱他“胡子下藏著一副好情懷,身板里安著一顆玲瓏心”。如今,《三言兩畫》不僅出書,更是順利發起了“眾籌出書、公益建橋”的項目。這里,總有溫暖和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