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出建筑生命周期概念,通過可持續的生態技術,減低建筑對于環境的不利影響,促進可持續發展。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關鍵字:可持續發展;物質循環;能耗;可再生
在上世紀80年代即有學者提出建筑生命周期的概念,目前關于生命周期有不同的詮釋,而有兩點是基本的要素,即建筑過程中的物質流循環,和建筑活動中包含的各個階段。就階段而言,可分為起始,制造、建造、使用、維護以及處理在內的六個階段,分別對應著從自然界提取建筑所需材料;制造構成建筑的建材或預制件;工地的建造;竣工后的日常運營;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更換(構件或設備)和翻新;直到其無法繼續使用的處理,至此構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
舊建筑同樣可重新獲得生命周期。處理過程可以是拆除舊建筑,這樣拆除的材料重新進入自然界的物質循環,或者在新的建設中再利用;也可以是對舊建筑進行適應性的改造,使其重新“煥發青春”,這樣實質上等同于新的一個生命周期的開始。由此為保持邏輯的嚴謹性,有學者提出“設計生命周期”的概念,認為改造再利用代表該建筑第二個設計生命周期的開始。
提高環境表現的技術手段改造是指憑借可持續的生態技術提升原有建筑物的性能使其適用于新用途。這種改造策略著眼于減低建筑對于環境的不利影響,促進可持續發展?!皩σ粭潿F有建筑進行再利用,是目前最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策略之一。這不僅可以減少因為新建活動產生的材料、能源需求和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時也節約了新建筑開發用地必須的基礎設施投資”。生態技術適應性改造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
1、降低原有建筑使用能耗提高環境表現的技術手段改造不僅在結構、設備等技術層面上對舊建筑進行改造,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層面使用被動式能耗策略,打破舊式的封閉空調室內空間格局,把自然引入室內,使改造后的建筑具備新一代生態建筑的品質。德國柏林德意志郵政銀行總部大樓的改造研究說明了這一點。原建筑是一幢國際式風格的高層板樓,設計者根據原有建筑的條件,將所有可能使用的節能技術進行歸納,制訂了包括供熱、制冷、照明改善、通風系統、以及被動式建筑手段等五個節能策略在內的多個改造方案。為便于比較使用了能耗模擬軟件對各個節能策略的節能效果進行計算,并計算了各個方案的投入成本和收回投資的年數。
2、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 如羅馬兒童博物館,利用原羅馬歷史城區的一處車站廠房改造而來。在屋頂的改造中把天窗與光電板結合起來:總功率15KW 的光電板被整合進標準化的天窗以及外遮陽系統的模塊之中,大大方便了施工。太陽能發電設備與建筑設計結合起來,成為改造后建筑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同時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展示作用。
3、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建筑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可持續觀念源自于人來對地球資源有限性的認識。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地球只有一定的承載能力,即承受一定數目的生物、以一定的生活方式無限期的生存下去,而不會對它賴以生存的生態體系產生無法挽回的破壞。這一點給人們的啟示是: 我們每個人現在究竟向地球施加了多大的作用力; 我們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消耗的資源與控制所排放的廢物來減少這種作用力。 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是于1980年有自然保護國際聯盟首次提出,1987年出版的著名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的需要”的發展。它強調環境質量和環境投入在提高人們實際收入和改善生活質量中的重要作用。
參照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表述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定義,那么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的建筑和城市,既應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和發展。建筑不再是對環境的剝削和污染,而是促進同周圍環境的協調,使人類的生存家園能夠持續的向未來發展。
可持續發展所研究的核心就應當是如何協調自然環境與經濟技術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美國出版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原則》中列出了“可持續建筑設計原則”,有以下6條。 ① 視對設計地段的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理解,延續地方場所的文化脈絡; ②增強適用技術的公眾意識,結合建筑功能要求,采取簡單合適的技術; ③樹立建筑材料蘊能量和循環使用的意識,在最大范圍內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材,避免使用高蘊能,破壞環境,產生廢物以及帶有放射性的材料,爭取重新利用可再生能源; ④針對當地氣候條件,采取被動式能源策略,盡量利用可再生能源; ⑤完善建筑空間使用的靈活性,以減小建筑體量,將建設所需的資源降至最少; ⑥減少建造過程中環境的損害,避免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和建材。建筑師們基于工業文明對環境破壞的反思,應把生態環境保護、建筑持續發展作為必須具有的意識、準則和行為。
可持續發展對于現代建筑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其中一點主要的原因就是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使諸多設計成為可能。通過人工采光、制冷、加熱、通風,人們已經可以生活在虛擬的美妙環境中。然而在短短的時間內,自然資源高度消耗和環境超速污染,對人們亮起了紅燈。據1989年德國能耗統計,僅建筑采暖一項幾乎耗費全國能源的30%,人類全部能源消耗中,建筑耗能就占據了80%之多! 現代性以試圖解放人類的美好愿望開始,卻以對人類造成毀滅性威脅的結局而告終。 時至今日,我們對賴以生存的地球的關注不斷升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已充分認識,相關思想已經深入諸多領域,并被廣泛的采納為各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戰略。事實上,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思考是基于這樣一種條件,即在全球人口不斷膨脹,經濟不斷增長的現有條件下,人類對資源的開發與對環境的破壞將很快接近地球所能承受的某種極限,從而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發展與進步(可持續一次本身即有可承受的含義)。
參考文獻
1.《可持續發展設計原則》美國聯邦政府建設標準
2.《我們共同的未來》1987年第八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上發表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