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接連增長,國內的建筑項目企業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其本身建筑產品中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構造中的裂縫問題也漸漸開始增多起來。在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中相對常見的問題是裂縫,裂縫的加大能夠直接造成建筑構造的性能降低,從而影響建筑構造的正常使用。因為鋼筋混凝土裂縫引起的建筑事故經常發生,不但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還發生了很多不好的影響。因此探討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常見裂縫問題和對策是特別有意義的。
【關鍵詞】混凝土結構;裂縫成因;控制措施;
引言:現在,在建筑建設中,應用最廣泛的就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了。鋼筋混凝土具備很多優勢,它的耐久性和耐火性能都比較好,并且應用方便,能夠就地取材等。但是鋼筋混凝土也存在一些不足,除了本身重力相對較大之外,它的性質比較硬脆,非常容易產生裂縫。通過分析我們知道,鋼筋混凝土的裂縫產生是無法規避的,我們一定要明確裂縫的出現因素和其類型,對照國家相關法規和規范,對于不同類型的裂縫采取不一樣的解決形式,從而既不影響美觀,也不至于對建筑結構構件的性能產生影響,從而延長建筑構件的應用壽命。
1、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優缺點
1.1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優勢
(1)可模性好。具備良好可塑性的是剛剛攪拌好的混凝土,在應用中能夠依據詳細施工需要設計成任何形狀和大小。
(2)整體性好。鋼筋混凝土結構現場澆筑的整體性能好,因此混凝土在抗震、抗爆和抗振動方面都相對較好。
(3)耐久性好。鋼筋混凝土構造的耐久性非常好,在平常建筑使用狀況下不會發生質量問題,不用常常保養或者維修,這樣維護資金就大量節省下來了。
(4)耐火性好。混凝土是用水泥與一些耐火性能好的材料一起攪拌而成的,因此在耐火性能方面相對較好,而且方便就地取材。
1.2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不足
(1)自重大。鋼筋混凝土的密度相對較大,因此它比砌體和木材或者其他建筑材料的重度都大。盡管混凝土與鋼材比重度相對較小,但是混凝土構造的橫截面相對較大,因此鋼筋混凝土的自重相對較大。
(2)抗裂性能差。在抗拉性能方面鋼筋混凝土比較差,因此,一般的鋼筋混凝土相對較容易發生裂縫,盡管裂縫不是一定會造成建筑物的破壞,但是建筑結構的耐久性會被裂縫影響。
(3)性質硬脆。屬于硬質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等級越高的混凝土強度,它就會有越大的脆性。
2、建筑工程結構設計中裂縫出現的關鍵因素
2.1由溫度應力造成的裂縫
形成這類裂縫的關鍵因素為混凝土在澆筑結束以后,因為聚積在混凝土內部的水泥水化熱很難散發出去,從而造成混凝土內部的溫度比較高,同時混凝土表面和外界接觸時,表面的溫度由于外界環境的作用散熱比較快,這時便會讓混凝土內外的溫差過大,最后混凝土內部會發生壓應力,而表面就會發生拉應力。混凝土因為剛剛澆筑結束,其齡期比較短,抗拉強度也比較弱,當表面的拉應力超過混凝土本身的極限抗拉強度時,混凝土表面便會發生裂縫。
2.2應力裂縫
形成這類裂縫的關鍵因素是混凝土結構收縮徐變導致的。其中比較常見的裂縫方式包含構造本身收縮、干燥收縮、塑性收縮和炭化收縮。混凝土結構在澆筑結束之后,其將會進入硬化流程,在這一流程中,因為混凝土內部的水分接連蒸發,從而讓混凝土的體積漸漸縮小,進而出現收縮,混凝土在收縮時因為受到支座的限制,不能自由伸展,當限制應力達到一定程度時,一定會造成現澆的混凝土板開裂,開裂的部位通常都發生在應力較為集中的地方。
2.3由塑性變形引發的裂縫
這種類型的裂縫通常發生在混凝土硬化前,形成因素是混凝土在硬化前自身處于塑性狀態,因為上部構造的平均沉降受到一定約束,造成結構發生裂縫。在混凝土構造當中,如果骨料的粒徑太大或鋼筋的直徑太粗和混凝土的表面積加大時,都會造成混凝土的水平收縮較之垂直方向的收縮更加困難,進而變成不規則的裂縫,這些裂縫的表現方式為相互平行,裂縫之間的距離通常為0.3~1.0mm 左右,同時裂縫自身存在一定的深度。
2.4結構裂縫
隨著施工技術水平的持續提高,在某些使用現澆樓板的建筑項目中,澆筑結束后的樓板承載能力基本上都可以滿足設計要求。但假如把預制多孔板改為現澆樓板時,就會造成墻體的剛度增大,從而使原有樓板的剛度減弱,這樣恐怕一些墻體的截面突變部位或是較為薄弱的地方就會發生裂縫。像墻角應力比較集中的部位等。
3、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裂縫的控制措施
為了掌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裂縫,除要遵守相關標準、規范的規定外,還要對裂縫出現的各種因素,使用對應的控制辦法。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控制,關鍵是為了加強對有害裂縫的控制、可見裂縫的減少,以確保建筑構造的安全性、耐久性與應用功能。
樓板開洞時,當洞的直徑或寬度不大于300mm時,能把受力鋼筋繞過洞邊,不用截斷受力鋼筋與布置洞邊附加鋼筋。若出現要在洞邊加設邊梁或在洞邊每側配置附加鋼筋的情況,這往往是因為洞的直徑較大。為掌控現澆剪力墻構造因混凝土收縮與溫度轉變較大而發生的裂縫,墻體中水平分布筋除滿足強度計算需要外,其配筋率不能小于0.4%,鋼筋距離不能大于100mm。外墻墻厚可大于160mm,并要雙排配置分布鋼筋。
對大體積混凝土項目,可使用把混凝土水化溫度降低的辦法;對大面積混凝土項目能使用分段距離澆筑辦法,分段原則要依據構造條件決定,再通過大于10d的養護把每分段接連成整體。對有防水需求的構造,要在分段中間布置鋼止水帶,并認真解決好施工縫。
為了有效控制有可能受外部侵入的氯化物引發的鋼筋銹蝕出現的裂縫,需要在對混凝土構造的構件表面實施需要的保護辦法,預防氯化物的侵入,此外設計中也要嚴加控制裂縫寬度的限值,并要合理加大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安裝模板時,為保證鋼筋保護層厚度,混凝土墊塊或鋼筋定位器等要正確配置。模板的支撐立柱要置于堅實的地面上,并要具備有充足的剛度、強度與穩定性,距離適度,避免支撐沉陷,引發模板變形。
4、混凝土裂縫的處理
4.1表面處理法
混凝土構件表面較淺的裂縫用水泥砂漿或環氧樹脂表面涂刷是表面處理法。這些表面裂縫通常都又細又淺,裂縫深度沒有達到鋼筋表面,通常用高標號的砂漿實施表面涂抹就可以。假如表面裂縫貫穿底部,發生漏水的狀況,可采用在構件表面貼補防水片等辦法來處理。
4.2填充密實法
對中等寬度裂縫處理的是填充密實法,此方法是把裂縫處鑿成凹槽再填充對應的材料。使用專用的混凝土封堵材料來填充裂縫寬度一般是小于0.3mm的裂縫。
4.3壓力灌漿法
注漿法又是壓力灌漿法,它不但修補面層并且可以經過壓力把注射用膠注到混凝土的內部裂縫上,對裂縫實行粘結封閉與補強加固,這種辦法處理效果好,使用區域廣。
5、結 語
混凝土裂縫情況是困擾混凝土建筑項目結構耐久性與安全性的典型問題,也是長期受各方重視的技術難題。在選擇解決形式的時候要仔細分析裂縫的類型,綜合考慮詳細的施工狀況和環境狀況,“對癥下藥”才可以解決好裂縫問題。此外,還要從設計、施工、材料等幾方面做好預防工作,這也是防止裂縫發生的主要環節。
參考文獻:
[1]王明江.淺談建筑混凝土結構中常見裂縫問題[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15)
[2]陳松,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原因分析及控制治理措施,硅谷,2009.(12)
[3]李延茂,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原因分析及治理技術,山西建筑,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