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的要求提高,設計更高水準的住宅成為規劃、建筑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共同任務。本文居住區理念的變革、規劃設計原則,以及設計方法等幾個方面對居住區的設計提出了建議,希望能對現代居住小區的設計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法
1、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現狀及特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從最早的集體住房到單位的分配住房,然后再到住房的商業買賣,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過程。在居住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每個設計環節都存在相互作用的關系,每個設計節點都不能作為設計過程獨立進行。但目前的規劃設計步驟環節中還存這樣的問題,比如規劃、建筑和景觀的三段式設計,分階段的完成讓整個設計從知識體系結構上就不具備完整性,最終產生的存在很多設計上的缺陷。
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存在一個共同的特點:目前居住區規劃設計主要以規劃、建筑與景觀三段式設計步驟為特點。這種設計特點存在著一些問題,設計本身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完整規劃研究和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的考慮問題及解決問題。這種三段式設計方法,使設計本身缺乏完整性,由于設計過程中各規劃與設計專業存在著差異性和片面性,導致規劃設計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從而使設計師不能創造出一個優良的居住區環境。
2、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法
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考慮城市經濟的發展狀況、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風習俗,根據整體環境和具體需要來綜合設計,充分體現國家人居戰略目標最基本的發展需求,符合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2 .1整體性原則
完善建筑群空間布局藝術性、避免單一呆板兵營式的組群布局,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融洽,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建筑形式和空間規劃應具有親切宜人的尺度和風格,居住社區環境設計應體現對使用者的關懷。要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活動需要, 為其提供相應社區服務設施, 在滿足生活需求的同時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過對物質形態精心規劃設計以及對住戶組織活動特性的研究創造更多積極空間,促進住戶之間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鄰性。
2.2 滿足多元化要求
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適應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齡化、住宅商品化、住區智能化、及私人汽車進入家庭的轉變提供滿足各階層各經濟水平住戶需求的多類型住房,如別墅、花園住宅、多層躍層、小高層、高層、公寓式住宅。
最大限度滿足住戶使用功能 ,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適性原則下,應廣泛滿足諸如單身、 兩口之家、 三口之家、兩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種戶型結構;豐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穎,色彩搭配協調,細部裝飾美觀多樣統一。
2.3突出生態質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積率,高綠地率:設置大面積綠地(生態性),分散組團綠地(可達性);。居住區內綠地,應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配套公建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滿足當地植樹綠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頂綠地也計入綠地率。居住區設計應增加文化設施和交流場所,形成一種風格、一種個性、一種特色、一種品位。
2.4完善居住區的配套設施
擁有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是現代社區的一項基本要求,這些設施包括家政服務、治安保衛、清潔綠化、文化集會、健身娛樂、郵政電訊、休閑購物等。
.2.5城市居住區規劃多樣化設計
(1)居住社區規劃設計的多樣性。居住社區設計多樣性包括在城市總體分布設計與功能布局設計。在總體分布設計中,不僅要關注城市土地區位的經濟因素,還應關注城市文化區位的構成與城市整體社會網絡的結構。在微觀的功能布局上,應將重點放在不同類型居住社區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設計居住社區的規劃布局。
(2)居住區建筑的多樣性設計。居住建筑設計本身有著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設計的歷史傳統。然而一段時期以來,源自工業化以來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結合的立面設計可以出現在任何一種類型的居住社區里,居住建筑已漸漸失去其承載與表達不同文化認知、不同社會關系的特性,淪為一種批量生產的行貨。建構不同類型居住社區的空間特色,應要求建筑設計在風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選擇、材料運用等多個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區特色需求為設計依據,以滿足不同類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會需要為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
(3)居住區與服務區的設施多樣性設計。主要分析交通、綠化、房型、物業管理及社區設施配套五項因素,在同一價格水平上對居民選擇住房的首要性比較,以反映出不同類型居住社區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階層居住社區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選擇交通、綠化、房型、社區及設施配套,而物業管理基本上被列為最后考慮的因素。這既反映出這一類居住社區的區位弱勢,交通出行不便,綠化環境不佳;也反映出這一階層居民經濟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據不同類型居住社區的主體需求而不是根據人口規模進行設施與服務的配置,將是居住社區規劃的重中之重。
3 城市居住區建筑設計方法
3.1堅持以功能完善、分區明確的室內環境設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及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住宅的認識已從“面積越大越好”、“房間越多越好’,轉向對住宅功能的齊全、性能的提高和品位的追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動與靜分區設計。主要以起居廳作為整個家庭活動的中心,體現著主人的地位、興趣和生活品位。室內做到明亮、尺度適宜、視野開闊。客廳、餐廳和廚房等功能空間組織靈活、給人以舒適的心情和良好的視覺感受。門廳不僅作為換衣、脫鞋、儲物的空間,更應發揮協調不同功能區的作用。主臥室功能空間完整,尺度適宜,符合現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小臥室的設計,主要方便日常使用。家務室可以設計出家務、保姆、次臥、儲藏等多項功能,滿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2)注意個性化的平面布局設計。除必要的分戶、承重墻體外,盡量采用輕墻分隔,形成可變空間,適應不同家庭構成和生活階段的需求。盡可能地為用戶在水管布置、插座設置、容量預留、門洞位置等方面作潛伏設計,滿足用戶的個性化發展。
(3)住宅部件設計時,應提高生活品位。門窗與衣柜設計時,應采用步入式衣柜、落地門窗、低窗臺凸型窗、新型塑鋼門窗、多功能戶門、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提高室內觀感和趣味性。拓寬陽臺和躍層露臺,增加使用健身、養花等功能,擴大室內外交流的空間。平、立面按雙模設計,滿足新型建材鹼小型空心砌塊結構體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層以上住宅設置電梯,符合住宅的發展趨勢。
5、結語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規劃、策劃、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來完成。以上是筆者對居住區設計的一些思路,這些思路不可能涵蓋目前所有的有創新意識的設計思路,需要規劃師們付出艱辛的努力和探索,來不斷創新、完善。相信如果規劃師們都來關注居住區環境設計的發展,我們的居住區環境一定可以達到一個更理想、更舒適、更優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張維.提高北京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水平的調查研究[J].北京規劃建設,2008(9)
[2] 胡紋.居住區規劃原理與設計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