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優秀的城市規劃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存在著深遠的影響。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規劃者往往存在著 “喜新厭舊”的觀點,即認為舊的城市規劃一定不符合新時期。本文將包頭市的老規劃作為研究對象,著力發掘老規劃的優點,并對今后的規劃者提出建議。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城市建設進入一個大跨越大發展的時期。在當時的城市建設中集中表現為城市老區的大幅改造,如北京市拆除四合院等老建筑。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城市規劃就顯得必不可少。包頭市作為一個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在城市建設上可圈可點,以至于形成城市規劃上讓人嘆為觀止的 “包頭模式”。
一、包頭市1955年城市規劃的形成
內蒙古自治區,作為五個自治區中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因地處華北平原的腹地,且距離蒙古國和前蘇聯距離較近,所以更加需要大力發展重工業。而包頭市因北部有白云鄂博鐵礦和煤炭,南部有黃河充足的水源,西部有河套平原可以解決工人的糧食問題。同時由于包頭市的面積遼闊,可以進行大型工業的生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區位優勢使得包頭市可以發展大量的重工業。
由于包頭市的白云鄂博礦區的優質的鐵礦石和石拐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使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五個建設項目可以順利發展,這五個項目分別是:包頭鋼鐵廠、一機廠、二機廠 、一電廠和二電廠。從這五個廠的功能和作用來看,包頭鋼鐵廠生產鋼鐵,而一機廠和二機廠分別生產坦克和重型火炮,再配合一電廠和二電廠供給能源,可以說包頭市工業已經較為完備。這些廠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口,所以新城區的規劃就需要以服務工業為主,以工業為向導,在規劃中將工業的地位很突出。
1955年以前的包頭市還只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小城,所謂的市區也只是商貿比較發達的東河區一地,城區面積僅有4.3平方公里,人口只有7.9萬人 。舊城區小作坊、小商店、居民區混雜在一起,難以稱為一座城市??紤]到在包頭市老區已經無法承載眾多工業企業和人口,根據數據統計,包頭市在1953年到1960年七年的時間里,人口增長49萬之多 ,而改造老區又困難重重,因而規劃包頭市新區,此時,第一份城市規劃便應運而生。
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清華大學建筑系的王璲連同國家城建總局的人員一起規劃包頭市新區。從1953年開始,包頭市的地方規劃部門進行全市范圍的地形測量、地質勘察和水文地質普查等工作,著手編制新城區的城市規劃方案。1955年9月,包頭市委向內蒙古黨委并轉黨中央呈報《請審核包頭城市規劃的請示》。1955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對包頭市城市規劃方案作了批示。至此,包頭市的第一份城市規劃正式形成。
二、包頭市1955年城市規劃的特色
首先,重視城市綠化。在1955年的包頭市城市規劃中,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在規劃中為城市公園和綠地留足發展的空間,這版規劃中包頭新區的公園的數量將近20個之多,并且大部分公園的面積均在一萬平方米以上,其中規劃的賽汗塔拉公園,面積更是達到77萬多平方米,城市綠地的面積占到城市面積的40%以上,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高水準。公園和綠地的位置恰如其分,以居民區為點,連成線,通過對距離的計算,使得在新區的任何一個點上,在步行十分鐘內,都可以找到一個公園或者是綠地。
其次,道路的高標準建設。道路部分作分級處理,總共三級,其中50米寬以上為大街,30米寬以上為路,30米寬以下為道。包頭市人口只有不到10萬人、車輛也不足100輛的情況下,規劃的超前程度在目前看來也是令人難以想象的。這樣的規劃,使得城市道路可以在未來進一步延伸。而且,由于道路的寬闊,使得在道路中綠化變為可能。
再次,工業區以及城市分區的合理規劃。包頭市作為一座新興的重工業城市,尤其是以煉鐵業為主的城市,城市污染便是一個難以回避的話題。在城市規劃中,充分考慮到包頭鋼鐵廠對于城市污染的問題,將廠址放在城市的最西面,緊鄰昆都侖河,這樣可以利用昆都侖河的水進行工業生產。同時由于包頭盛行西北風,廠址位于最西面,將城市的污染降到最低。青山區擁有兩大軍工廠和一個熱電廠,道路向東西偏向約35°,使得居民區與盛行風向平行,從而阻止企業的污染物到達居民區,還使得居民區的采光時間大幅度提高,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包頭市1955年城市規劃對城市規劃者的啟示
第一,尊重客觀實際——因地制宜。包頭市作為一個新興城市,在我國城市規劃專業還不成熟、可借鑒的城市規劃成果還不豐富的前提下,前蘇聯的城市規劃模式可能是最佳的選擇。
但是包頭市的城市規劃者并沒有單純地把蘇聯模式作為教科書一樣的照搬,沒有采取蘇聯莫斯科的環形道路規劃,而是采取棋盤式的橫平豎直的規劃,這樣不僅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同時也可以讓各條道路的交通壓力得到均勻分散。
我們從中得到啟示,應該以當地的實際作為自己規劃的出發點,不能違背客觀規律,更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只有通過對自己本地實際的了解,才能作出一個合理的規劃。
第二,體現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包頭市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不可避免的是要大力的發展重工業,但是城市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不僅需要經濟的進步,更為重要的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包頭市大力發展綠化、著力拓寬道路,以現在的目光去審視依然是十分可貴的。規劃伊始,征求大量的建議,并報請國務院批準。從這些方面來看,規劃者的思想值得我們承襲下去。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2010年世博會的主題,用在城市規劃中,再合適不過了。城市規劃者應該在規劃中不僅考慮到經濟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人民的利益是否充分的保證。
第三,體現城市特點——揚長避短。包頭市的氣候條件不太適合草坪的生長,由于其缺水、干旱等,發展城市綠化應該以“成活率”為目標。所以包頭市采取以楊樹為主的樹種,不僅能提高城市的觀賞性,更能為綠化城市、凈化空氣提高水平。同時由于包頭市以高原平地的地形為主,可利用的土地也較為富裕,因而在規劃中的道路規劃等方面都進行超前的考慮,充分利用城市本身的優點,使得城市的規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城市規劃者在規劃中應該著力從城市特點出發,從現有的城市資源入手,將城市的優點和缺點做一個通盤的考慮,不能將自己的短處不斷放大,更不能忽視自己的短處,應該通過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揚長避短。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每個城市都面臨著老城區改造和建立新城區的雙重任務,如何處理好新城區的規劃問題為城市規劃者需要重視的問題。城市新區由于其地域較為偏僻,可以給規劃者發揮的余地也較大,但是諸如如何合理的分布工業和居民區,如何去讓新區和舊區真正形成連片的發展,新建城區怎么樣讓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應該引起重視的,我們從舊的城市規劃里學到的東西往往是現在最容易忽視的。所以應該以老為本,面向未來,新老結合,這樣才能讓城市規劃煥發活力。
參考文獻:
[1]孫偉紅.史談包頭規劃[J].城建檔案.2012(9):15-19
[2]周曉明.王立清.吳小杰.包頭城市獨具特色[J].城市建設.2002(6):16-17
[3]王中. 城市規劃與人文關懷[J].城市問題.2006(7):98-100
作者簡介:馬玉峻(1992—),男,內蒙古包頭市人,工作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職務: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學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