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棧橋框架結構梁的重要性的提高,研究其破壞原因凸顯出關鍵價值。本文首先對相關內容做了概述,分析了棧橋框架結構梁破壞的形態。在探討棧橋框架結構梁破壞原因的基礎上,研究了棧橋框架結構梁加固的常用方法。
【關鍵詞】棧橋;框架結構;梁;破壞原因;分析
一、概述
框架結構是指以鋼筋混凝土澆搗成承重梁柱,再用預制的加氣混凝土、膨脹珍珠巖、浮石、蛭石、陶爛等輕質板材隔墻分戶裝配而成的住宅樓、商用樓等。比較適合高層和大面積結構的樓層施工,框架結構先澆柱、梁、樓板,后做填充墻,為用戶提供了靈活的使用空間。框架結構由梁柱構成,構件截面較小,其承載力和剛度都較低,其受力特點類似于豎向懸臂剪切梁,因此樓層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層框架在縱橫兩個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框架結構由于其“整體”性好,抗震效果較傳統的磚混結構要高。影響框架結構抗震性的關鍵因素是施工質量和震級,后者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因此框架結構以及墻體的施工質量對抗震效果有重要影響。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是指由鋼筋混凝土梁和柱以剛接或者鉸接相連接而構成承重體系的結構。框架結構具有空間分隔靈活、自重輕、節省材料,可以較靈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優點,利于安排需要較大空間的建筑結構;采用現澆混凝土框架時,結構的整體性、剛度要好,且設計處理好也能達到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澆注成各種需要的截面形狀。但是框架結構體系也有不少的缺點,具體為:框架節點應力集中顯著;框架結構的側向剛度小,屬柔性結構框架,在強烈地震作用下,結構所產生的水平位移較大,易造成嚴重的非結構性破壞等等。在地震區,由于地震作用明顯,對于水平抵抗力弱的框架結構,如何利用框架結構的優點,合理地設計結構體系是現在建筑設計的重點和熱點問題。
二、棧橋框架結構梁破壞的形態分析
梁橋由于其橫截面由多跨梁組合而成,橋梁的病害主要表現為橫向聯結結構的破壞。在橋面上,由于結構發生破壞加劇了主梁的撓度,重車道位置會出現較嚴重的車轍,行車平順性降低。橋面鋪裝沿主梁的鉸縫產生縱向的裂縫。
我們可以從橋下觀察,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鉸縫開裂,鉸縫內填充的混凝土剝落,橋面上的雨水順鉸縫滲漏,有水痕。瀝青混凝土鋪裝出現裂縫、滲水,水泥混凝土橋面鋪裝層及鉸縫發生嚴重的碎裂,并且滲水。由于橋梁上部結構的各主梁間橫向聯結主要靠鉸縫及混凝土鋪裝層實現,上述病害將導致橫向聯結完全失效。這樣,橋梁橫截面上的主梁之間無法相互傳力,重車道上的荷載將完全作用于輪下一條單獨的主梁上,而橫截面上其他梁沒有分擔,因此,橋梁的整體承載能力降低。承受荷載的主梁會因為過載發生破壞,在跨中梁底部位出現彎矩裂縫,裂縫一般為多條,分布于跨中一定區段內。裂縫的出現會降低梁的剛度,因此,重車道下承載的主梁的梁底向下凸出,撓度加大。
三、棧橋框架結構梁破壞原因分析
1.對材料性能的認識
在一般荷載作用下,鋼結構是具有很好的受力性能的。但是在如地震等特殊荷載的作用下,則要求鋼材具有很好的延性。而鋼材在三向受拉的情況下由于無法形成側向收縮或者剪切滑移變形,就會在沒有明顯屈服的時發生脆性破壞。特別是在梁柱翼緣焊接接頭的部位,由于全熔透焊接的約束較大以及殘余應力的影響,鋼材處于三向應力狀態,在反復荷載很容易出現脆斷或裂縫的現象。在日本的阪神地震中就出現過箱形截面柱斷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截面的構件中,由于其延性比小截面的構件差,更容易產生這種破壞形式。同時有時候梁所選用鋼材的屈服強度過高,材質延性差,達不到弱構件的目的,梁無法先屈服形成塑性鉸。
2.施工質量方面的不足
在一般的荷載作用下破壞的梁柱節點主要的原因就是施工質量的問題。對于梁柱翼緣焊接的部分,由于工藝孔大小的限制,梁翼緣中心線所對的焊縫處總會存在一些缺陷,而且由于很難保持其焊接的連續性,所以焊縫周圍的殘余應力將會很大,這樣使構件在一開始就處于不利的應力狀態,在荷載的作用下就可能發生焊縫處的脆性斷裂或者梁柱翼緣靠近焊縫部位的過早屈服。對于梁腹板高強螺栓,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是螺栓的預應力值不夠等,這樣在反復荷載作用下,螺栓可能發生松動而失效。而對于柱內側的水平加勁肋,在有些工程中,沒有和梁的上下翼緣平齊,則可能發生柱翼緣發生局部屈曲,日本阪神地震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而且對于焊接墊板的存在造成的初始裂縫在荷載作用下向梁柱擴展。
3.設計方面問題
有研究表明,現在常用的這種栓焊混合連接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況不是特別有利,這是因為“柱對梁翼緣提供了較強的約束,限制了由剪切變形所引起的梁上、下翼緣的翹曲,使其處于三向應力狀態,嚴重降低了此處鋼材的延性和強度。”而且也有研究表明,雖然在焊接梁柱翼緣時加墊板能夠保證焊接的質量,但是由于墊板的存在對于其在反復荷載下的受力卻是不利的。總之,節點破壞的形式很多,其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即使對于一個節點其破壞也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四、棧橋框架結構梁加固的常用方法
1.增大梁截面與配筋加固法
增大截面與配筋加固法是通過增大構件截面面積或配筋率以提高鋼筋混凝土梁的強度、剛度、穩定性的加固方法。增大截面加固法屬于被動加固法,構件原截面要承受加固前本身的自重及增大截面產生的自重作用,截面拉、壓邊的混凝土及鋼筋已有初始應力或應變,加固后的總截面中,新增部分只承受加固后的荷載作用,而原截面則要承受加固前、后的恒、活載作用。截面拉、壓邊的混凝土及鋼筋應力也分為兩次疊加。該方法一般采用在梁底面或側面加大尺寸,增配主筋,以提高主梁截面的有效高度,從而達到提高橋梁承載能力的目的。
2.粘貼加固法
鐵路鋼筋混凝土加固法以粘貼鋼板加固應用較多,粘貼鋼筋加固一般可歸為增大截面法。粘貼鋼板加固法是采用粘結劑和錨栓將鋼板粘貼錨固于混凝土結構受拉面或其它薄弱部位,使鋼板與加固混凝土結構形成整體,以達到提高結構承載能力的目的。該方法具有基本不改變原結構的尺寸、施工簡單、技術可靠、短期加固效果較好且工藝成熟等優點近些年來在鋼筋混凝土橋梁的加固維修中為公路部門廣泛采納,是近幾年應用最多的加固方法。
3.體外預應力加固法
體外張拉預應力加固法是加固效果最明顯而施工工藝最為復雜的加固方法,該方法的加固橋梁結構的實質是對控制截面進行卸載,是一種較為有效的主動加固方法。該方法的優點在于,可在不增加橋梁自重的前提下有效增加加固后主梁的抗彎剛度并大幅度提高主梁的承載能力。由于不增加上部結構自重,減小了對墩臺基礎受力狀況的影響,從而降低了墩臺基礎的加固量。
4.改變結構體系加固法
改變結構受力體系加固法是通過改變橋梁結構受力體系以達到提高結構整體承載能力的目的,是一種變被動為主動的加固方法。該方法需對原結構的受力狀況進行仔細的現場調查與分析,在此基礎上,確定擬采用的新的結構受力體系轉換方法以及施工工藝、措施,并對轉換后的橋梁結構進行可靠的受力分析,最終確定橋梁結構整體承載能力的提高幅度,判斷是否滿足規定交通荷載等級的需要。
五、結束語
通過對棧橋框架結構梁的破壞原因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該項工作的開展有賴于對多項技術優勢的掌控,有關人員應該從棧橋框架結構梁的客觀實際出發,在充分比對現實優勢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最為切合實際的相應對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1] 袁萌.建筑工程框架結構施工技術[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01):85-86.
[2] 趙雅梅.談對建筑框架結構設計的認識[J].山西建筑.2011(0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