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帶給人們美化生活的同時,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隨著人們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目前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化觀念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不僅是城市發展的需求,而且是當前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客觀要求,所以需要在現代城市規劃設計時充分的利用生態理論,實現人、建筑及環境的和諧發展,從而加快推進社會發展的步伐。本文對低碳生態規劃的管理與實施進行了探討,并對低碳生態規劃的實施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生態化;設計
雖然我國的低碳生態規劃只是近幾年才開始進入城市規劃編制領域的,發展的時間較短,但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卻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以后我國低碳生態城市的建設要在城市化上著手,在提升城市化內在質量和城市低碳生態規劃水平上建設生態城市。從而讓人們能夠與自然良好的融合在健康、自然、安樂的條件下享受資源捉使我國的人居環境問題得以改善走上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生態城市釋義
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化發展的結果,簡單地說它是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形式,自然、城、人融為有機整體,形成互惠共生結構。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人—自然的和諧(包含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自然系統和諧三方面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才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人和”。
2生態化城市建設發展歷程
從人類文明發展史角度看,人類經歷了蒙昧、野蠻而逐步走向文明,從漁獵文明發展到農業文明再發展到現在的工業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會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大發展、大進步。目前的工業文明雖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問題的嚴重化,已經開始走向衰退,一種新的文明,作為工業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興起。這就是說現在面臨著工業文明向一種新的文明的過渡,這種新文明即為生態文明。人類社會也將從工業社會轉向生態社會,從工業化發展模式轉向生態化發展模式。在世紀之交,新舊文明轉換之際,我國城市發展面臨兩種選擇,或者走傳統工業化發展道路,生產和生活方式不發生根本改變,最多只進行適當的調整;或者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根本性變革,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生態化發展之路。第一種選擇是危險的,“邊發展、邊治理”或“先發展、后治理”,使人類“生存危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甚至拖延解決,只會使為之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到最后可供選擇的余地也愈來愈小。我國應該也必須選擇第二種,盡管我國城市將在發展中面臨更多挑戰。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走出“城市病”困境的必然選擇,是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維護全球生存與發展的迫切要求,變革勢在必行。
3生態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由于諸多原因,布局在城市內及城市周邊的大量企業還無法搬離,這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能源及原材料,而其所排放出來的排放物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主要污染源,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需要進一步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情況進行有效的控制,努力提高城市生態治理的水平。目前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其生態環境問題并不容易樂觀,大量的水土流失、城市風沙嚴重、草原退化、森林資源大量的砍伐、物種滅絕、水資源短缺、水體受到嚴重的污染、城市內澇及噪音污染等等諸多問題的存在,其所帶來的損失無法估量。導致這些生態問題存在的因素較多,但不外乎人口、工業化及經濟等因素。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基數較大,實現人口控制具有較大的難度,這對于經濟的發展及生態環境的改善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再加之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欠缺,從而存在著過度開發、毀林造田等行為,使生態系統超出了自身的承載能力。同時我國工業發展處于較低的層次,淪為世界的工廠,多以加工業為主,不僅投入資本較大,而且所給環境帶來的污染非常嚴重,特別是在當前經濟轉型期內,部分企業更是為了片面的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忽視對社會和生態效益有影響,從而加劇了生態問題的嚴重性。
4城市規劃中規劃生態城市的具體措施
4.1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在進行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時候,城市規劃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城市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編制城市規劃的時候要非常的科學,這樣能夠更好的改善城市發展環境。在新的時代,城市規劃發展也要與時俱進,現在,人們對生態保護是非常重視,因此,在城市規劃方面要對生態環境進行重視。生態城市建設不僅僅能夠在經濟方面獲得更好的發展,同時在生態經濟方面也能夠獲得更好效果。在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和環境質量改善都非常重視,這樣就使得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分析,這樣能夠更好的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4.2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時候,要做好生態城市設計,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城市生態建設目標,同時,對不同的城市進行生態環境和城市發展的時候都有不同特點。在進行基本設計的時候,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都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城市景觀設計方面要實現建筑和園林共同發展,可以將街道建筑景觀設計和生態環境進行有力的結合,這樣能夠更好的對江河湖泊進行保護,同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也能更好的對生態環境和城市文化進行更好的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應更好的結合。對生態示范園區建設也要進行重視,可以以高科技產業作為主導,建設循環經濟,同時在旅游、教育、醫療和文化建設方面也要進行重視,建立生態產品開發,同時也能對產業格局進行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能夠提高生態經濟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比重,同時對企業的發展也要進行環境信用評級,這樣能夠保證企業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對環境保護更加重視。
4.3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我們的祖先將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們的城市都有很好的生態基礎。對于這樣的狀況,對我們建立生態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們不僅要利用,而且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原始的生態環境具有無法比擬的優點,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們必須采取一切措施盡可能的保護原始的生態環境,還有在保護的基礎之上,對原有的生態資源進行提升,通過人工來對原有的資源進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態資源,建設生態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設城市的發展。
5 結語
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依靠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自然基礎,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態環境,這是生態城市規劃的重點。通過對生態城市的涵義與特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原則、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內容及指標體系的探析與思考,將生態思想、低碳經濟理念充分地融匯到城市規劃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推動我國城市的生態化與低碳化的發展進程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顧朝林譚縱波等.氣候變化與低碳城市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少平.城市生態規劃與區域可持續能力模型[D].2009.
[3]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仇保興.我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趨勢—低碳生態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