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殷家莊古村落是多個自然村根據地貌錯位并聯的廣府地區古村落,而其防御系統中的“回水屋”以及“上燈”“、“舞麒麟”風俗又透露出客家民系遺風。本文對殷家莊的村落格局和文化作了調查研究,并進行了初步的推測。
【關鍵詞】殷家莊、格局、文化、廣府、客家
1總體特色
殷家莊古村落地處廣州市從化區城郊街東風村,位于中心城區近期建設范圍內,流溪河從村東南蜿蜒穿過,是多個自然村根據地貌錯位并聯的廣府地區古村落。
2000年,廣州市政府將殷家莊列入市首批內控歷史文化保護區。2003年,《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啟動編制。2010年底,設計單位開始對其進行翔實調研和深入分析。2014年,《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準正式實施,殷家莊被納入19個歷史風貌區和14個傳統村鎮中。
2村落格局
2.1歷史格局:
在1988年《從化縣志》中,殷家莊為水西堡中香有堡的四村之一,規劃范圍內有5個自然村,分別為殷氏村落東莊、土貝、西莊、南莊,以及張氏村落文獻里,均為從東莞遷來建村的族群。
東莊為殷姓村落起源地,俗稱“頭圍”,始祖為長房,建于明初。
土貝始祖為東莊的后裔,西莊始祖為二房,南莊始祖為三房。
文獻里始祖原為韶關客家人,先遷至廣州石井,再遷至此地。
2.2空間格局:
殷家莊處于流溪河河曲“訥位”之中,在大環境中東南二面擁水,在小環境中有多個風水塘和風水林,呈現十分形勝的風水形態,空間格局可概括為:“二點二帶二面”。 (1)二點:
殷氏祖廟是殷姓家族的精神中心?,F已為1999年的重建物。
殷氏宗祠是殷姓家族的聚集中心,為僅次于祖廟的精神中心,保存狀況較佳且現實意義更大。
(2)二帶:
風水塘構成了古村落東南以水為主的水塘開放型帶狀空間。
村面曬谷坪為古村落中活動性最強的開放型帶狀空間。 (3)二面:
北面郁郁蔥蔥的風水林,構成了果林密集型面狀空間。
布局齊整嚴謹的5片古民居形成三間兩廊民居面狀空間。
2.3 景觀格局:
水塘景觀呈片狀分布在建筑群的東西南部,形成三面環水的景觀格局。
林地景觀呈片狀分布在村落周邊地區。
喬木景觀呈點狀分布在村落,形成多個景觀節點。
2.4街巷格局:
殷家莊的街巷以縱巷為主,以傳統“梳式布局”模式為基型,橫平豎直猶如棋盤,體現了強烈的統一規劃和人為控制。
2.5給排水格局:
殷家莊仍保留了傳統給排水系統。現有水井48口,多仍可使用。從各條縱巷排來的雨水和生活污水,通過麻石護渠流入聚落前的月塘。
2.6 防御格局:
殷家莊的一大特色體現在其分層級、成體系的防御系統。根據現存的防御設施及其位置進行推測,將防御系統分為三個層級。
第1道——由回水屋與圍墻巷門組成的封閉體系。此系統可快速將村莊封閉起來,形成易守難攻的格局。
第2道——當盜匪突破巷門,進入由高墻圍合的封閉巷道時便無處藏身,村民可“甕中捉鱉”,用回水屋上的槍眼進行狙擊。
第3道——較獨立的單體布局、較堅固的構件構造可使盜匪一時難以侵入到民居內部,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村落文化
3.1物質文化:
殷家莊外圍出現不少改建、新建的風貌不協調建筑。民居建筑已出現不同程度的破損失修,其中西莊、南莊及文獻里的保存狀況相對較好。較為突出的重要歷史建筑包括殷氏宗祠、光巗公祠、殷福熙舊居、德彥公祠、土貝祠堂、振華書舍、班墀公祠,其中前三者收錄在城郊街的文物資源中。
歷史環境要素包括旗桿夾、殷氏祖廟、社公5處、回水屋、百年古柏、西莊村界石碑、古榕樹、泰山石敢當、風水林、人民公社時期的白石印記等。
3.2非物質文化:
擲彩門、添丁上燈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擲彩門:彩門寓意 “好彩”(即好運氣)。除夕大家爭相向“彩門”大花籃投擲小鞭炮,最先擲中引燃大花籃者寓意來年將行好運并獲得獎品。
(2)上燈:客家方言中“燈”與“丁”諧音,此為客家民俗的延續。
上幼燈——正月初十至十五,殷氏族人在各公祠和社公上幼燈,即向祖宗匯報新增后人、香火旺盛之意。儀式為在燈籠上寫男丁名字掛于祠堂中廳,后將燈籠簡化為紅紙。男丁18周歲前應上一次幼燈,一般會設宴款待鄉親,所以小家庭會在經濟充裕后再上幼燈。
上老燈——正月初八,殷氏族人在紅紙上寫當年滿60歲男丁名字,并作對聯一副貼在殷氏宗祠中堂高墻。意指其已成為村中長老,可參加委員會的公務討論。
(3)舞麒麟:殷姓族人有春節期間在曬谷坪和各戶門前舞麒麟的風俗?!稄V東文化網·民間雜談·傳統舞蹈·廣州市麒麟舞》中記載:“從化城郊殷氏麒麟傳承脈搏清晰,迄今為止已是第26代?!倍鴸|莞的親戚與殷家莊仍時有相關武術互訪,此為客家民俗的延續。
(4)契榕樹:殷家莊村民無論生男生女都會讓新生兒認風水林中一株古榕樹為干爹干娘,祈求減輕相克且保佑健康。
(5)拜祖廟:逢年過節,殷氏族人從四面八方趕來祖廟上香拜祭。
(6)拜老祖:九月初三,殷氏族人前往羅浮山拜祭老祖陶庵公(陶庵公從江西遷往廣東博羅任審判官即監考官,后在羅浮山隱居。)。
(7)拜大祖:清明時節,殷氏族人拜祭大祖仁祿(仁祿為陶庵公第5代子孫,遷至從化開辟殷家莊。)。
(8)織谷籮:殷家莊地少人多,自古便以織谷籮為重要產業,現仍有部分村民掌握此手工藝。
(9)名人事跡:清朝光緒十二年(1886年),殷家莊殷攀龍參加殿試獲丙戌科金殿傳臚花翎侍衛,現仍存旗桿夾于殷氏宗祠前以示表彰。
4廣府地區的客家遺風
殷氏族人從江西遷往廣東博羅,再至東莞以及從化,長途顛沛,入鄉隨俗,融合了多種文化民風,已較難考證是否原屬江西的客家民系。但防御系統中形似客家“圍攏屋”的“回水屋”、沿襲客家民俗的“上燈”和“舞麒麟”,都似乎隱約暗含客家文化的線索。而“鄰居”文獻里張氏原為韶關客家人,也可能是同類相近的佐證。
圖片來源
圖1-2 摘自《廣州從化殷家莊古村落保護更新規劃》
參考文獻
[1] 從化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從化縣志[M] .廣東科技出版社,1989
[2] 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編纂委員會,從化市文物普查匯編編纂委員會.廣州市文物普查匯編·從化市卷[M] .廣州出版社,2009
[3] 陳中.從化文物志[M] .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
[4] 廣東從化殷氏族譜(1368-2000)
[5] 陸琦.廣東民居·中國民居建筑叢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