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城市的發展逐漸由增量擴展轉變為存量挖潛。舊城更新中,應充分把握“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人”以及“人的活動”,從使用者的角度來進行規劃設計,充分考慮人的感受,通過改善公共空間的品質,塑造具有活力的場所,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時間段日常活動的需求。
關鍵詞:城市更新、公共空間、策略研究
1引言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城市建設用地不斷擴張,可建設用地逐漸減少,建設用地與耕地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樣的發展方式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模式?!秶倚滦统擎偦巹?014-2020》提出,未來城鎮的發展應由增量擴張向存量挖潛轉變,在這一背景下,城市更新需要建立在土地集約利用,資源合理配置,功能合理布局的原則下。
中國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而城鎮化起源于人的自然聚集,出發點、立足點和落腳點都應以人為本,“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表示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因而,在舊城更新中,應充分把握“以人為本”的理念,在規劃設計中關注“人”以及“人的活動”,從使用者的角度來進行規劃設計,充分考慮人的感受,通過改善公共空間的品質,塑造具有活力的場所,滿足不同人群不同時間段日?;顒拥男枨?。
2城市更新
2.1城市更新的提出與演進
城市更新(City Renewal)一般是指針對城市環境較差、標準偏低、規劃落后、經濟衰退而進行的改造過程,較之以往單純以調整城市結構、優化城市用地布局、整治城市環境、改善基礎設施為主的舊城改造,城市更新不但涵蓋了舊城改造的全部內容,同時隨著城市的發展不斷添加新的內涵。
2.2城市有機更新
吳良鏞院士主張城市有機更新應“按照其內在的發展規律,順應城市肌理,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探求城市的更新與發展”。城市有機更新強調的是一個過程,即通過運用舊城區域結構與功能調整、環境治理改善、設施建設、形象重塑等手段,使城市保持發展活力, 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過程。
3公共空間品質的塑造
3.1公共空間定義
從空間與建筑實體的關系出發,可以將城市分解為兩種空間:一種是建筑物或構筑物內部的空間,即室內空間。另一種是由建筑物外界面和自然環境所構成的空間,即開敞空間。城市的開敞空間依據權屬性質又可以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和私密空間四類,其中公共空間是向所有城市居民開放,為公眾共同使用的空間。
3.2什么樣的公共空間具有好品質
鄒德慈院士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方面提出三個發人深省的思考:為什么設計、為誰設計和設計“以何為本”。鄒院士認為公共空間的設計主要應該是為場所而設計,而不是為形象而設計,即應該“創造場所”而不是“創造形象”。為形象而設計的公共空間往往將視覺質量和審美觀念置于支配地位,突出城市設計的結果特征,而忽視社會、文化、經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設計(如豪斯曼巴黎改建規劃)。而創造場所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觀念,核心思想是“社會使用”,尤其關注人們對空間的認知和理解。公共空間的使用對象方面,毫無疑問,公共開敞空間是城市的重要資源,屬于公共資產,理應為全體居民共享。城市空間的設計要力求滿足均好性和可達性原則,通過提供遍及各處而形式多樣的公共開敞空間,如街頭綠地、街心公園、社區廣場等,為更多的人提供有效服務,以增進鄰里感情,促進社會和諧。至于,設計該“以何為本”,現代城市中,汽車和快速路的出現縮短了時空距離,同時也將城市空間分割成零碎的片斷。道路的通行能力被擺在第一位,廣場也成為城市的“露天車庫”,而公共空間應有的步行、購物、休閑、交談、觀景等社會特質被忽略甚至摒棄了。城市空間呈現出現代主義“重物輕人”的傾向:寬大平直的馬路,充斥著汽車;高樓入云,尺度超人,使人感到沒有屬于自己的空間。然而,這些公共空間一旦離開了人的使用,則變得毫無意義。我們應該認識到,城市不是“車”的城市,而是“人”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動,只有以人為本,適應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適度,空間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現出來。
揚·蓋爾(J. Gehl)則從公共空間的品質方面提出了十二項評價標準,提倡要為使用者提供游覽的條件、休憩的條件、逗留的條件、欣賞的條件、交流和聆聽的條件、玩耍和體驗的條件、享受良好氣候的條件,并創造積極的感官體驗和合適的尺度,同時要盡可能避免犯罪和暴力的影響、交通和事故的影響以及不愉快感官體驗的影響。
3.3小尺度公共空間設計靈感的來源
隨著城市建設用地的日益擴張和“攤大餅”式的規劃日漸增多,城市的剩余空間正逐漸減小,如何規劃好城市畸零空間和剩余空間是每個規劃師應該思考的。20世紀60年代開始,費城地方政府開始利用政府撥款和基金來修建被后人稱為袖珍公園(porket park)或小型公園的街頭空地,并很快被其它城市效仿。與其他類型的公共空間相比,袖珍公園和小型公園的設計師需要了解更多的東西,因為袖珍公園和小型公園服務于不同年齡、不同習慣和不同時間造訪公園的使用者。每個袖珍公園周邊的潛在使用群體、功能形態和房屋權屬都是各不相同的,設計師必須懂得鄰里的社會和政治關系的復雜性。
相比當今社會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有些細微的城市設計改造不僅平實易操作,而且能真正改善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使其真正成為市民社區生活的一部分。2014年,北京大柵欄地區對胡同進行了改造,創建了胡同中的微公園。作為“領航員項目”之一,這種胡同中的微公園具有可推廣性,成為該片區域有機更新的一部分。改造前,該地為一個可容納3
輛車的停車場,原先設計的公共休憩空間被停放的機動車遮擋視線,無法提供良好的品質與舒適度的保障,鮮有使用的人。改造后,通過采用提供休憩座椅、增加綠化面積、設置遮陽裝置、添加游戲設施、使用活動性桌椅以及設置隔離綠籬等措施,提高了公共空間的舒適度,增加了人們社會交往中的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
4提升公共空間場所活力的策略
4.1宜人尺度
4.1.1空間尺度認知的規律
人類有關空間認知的一般規律,即不同空間規模對應著不同空間尺度,并具有不同空間認知方式。通常,尺度可分為絕對尺度、相對尺度、精度、粒度以及細節等。在設計過程中所操作的具體事物主要是物質材料、結構等等,而設計的主要對象卻是空間,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空間,可以通過七個方面去認知:圖與底的關系,說明實體與空間的關系;空間的抽象;實體,空間的限定和操作;實體,空間的加法和減法;空間的限定:圍合、覆蓋、設置、隆起和下沉,材質的變化;空間的尺度與界面,對空間限定的手法有所了解之后,抽象的空間如何為人所用,必須以人的尺度單位,考慮人身處其中的感受。
4.1.2街道寬高比
根據調查統計,最適宜步行的街道空間尺度應將街道寬度(D)與建筑高度(H)的比值控制在1-2之間,因為過寬的街道不適宜人的穿越和空間圍合感的塑造,而過高的建筑則容易使人產生壓抑感。城市規劃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將步行區域的D/H的比值控制在1-2之間,打造宜人的步行尺度。
4.1.3人性化空間尺度
人性化的空間尺度應該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考慮的空間尺度,在考慮街道寬度與建筑高度之比的同時,還應考慮到適宜人性的空間體量,避免過寬過高的街道與建筑形式的出現,做到“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物為本”。凱文·林奇(K. Lynch)認為12米的尺度讓人感到親切,24米的尺度讓人感到宜人,而看清人的面部表情的距離則是在25米。
4.2生活方式
4.2.1慢生活方式
慢生活方式代表了兩層含義,一層是一種空間尺度,力圖打造人性尺度的舒適慢行空間和宜人尺度的空間結構,摒棄現代各個城市大量的綜合體模式;而另一層則是一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慢節奏提倡的不是懶,而是一種在適當時間放慢生活節奏的生活方式,這是由于當代人們生活節奏過快,生活壓力過大而產生的需求。同時應將休閑、娛樂、餐飲等多種功能融合進來,給人們提供逗留和欣賞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的空間,放慢城市中高速高強度運轉的生活節奏,創造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舒緩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4.2.2慢行系統
慢行系統一般是指采用步行、自行車作為出行手段的交通方式,一般速度都不會超過15Km/h,慢行交通系統的設計內容包括慢行空間、慢行主體以及慢行行為三個部分,為市民休閑、娛樂、鍛煉等提供良好的保障。
4.3場所塑造
4.3.1高品質開敞空間
高品質開敞空間設計時,應同時兼顧功能與主題兩方面,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性別等群體在不同時間段的需求,合理設計每個開放空間的節點,滿足不同群體。環線步行線路方面應強調移步換景,既能滿足人們對不同類型景色的欣賞,又能盡可能多的將景色串聯起來,同時充分考慮人性的需求,沿步行線路設置休憩座椅和節點性的休憩場所,使人們能夠有地方逗留,有景色可看。空間材質上采用硬質鋪裝和軟質鋪裝相結合的方式,硬質鋪裝可主要位于步行街和景觀步道等地,軟質鋪裝則穿插其間,同時通過綠化景觀等細節方面的處理,打造不同微氣候,使得冬日溫暖、無風,夏日陰涼、通風。
4.4功能置換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街區內部部分功能呈現出衰退的趨向,功能置換通過對街區整體的改造或局部的調整,使之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并最終融入到城市的經濟、文化和生活中。
5結語
公共空間是人與人交往和互動的場所和空間,是人們進行各種活動必要性活動、社會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的載體。一個良好的公共空間并不是形態上或體量上的宏偉與壯觀,而是可以滿足人們日?;顒又械母鞣N需求,增加社會性活動和自發性活動的發生概率,吸引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群體來使用,從而塑造空間上的活力。公共空間作為服務于人的載體,應從人的行為和感知的角度進行充分考慮和設計,創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參考文獻
[1]揚·蓋爾.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2]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1992.
[3]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等.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4]凱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5]吳良鏞.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6]鄒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間[J].城市規劃學刊,2006(5):9-12.
[7]彭智謀.城市公共空間的視覺尺度研究[D].2007.
[8]劉源.現代城市有機更新的適應性理論及方法探析[D].2004.
[9]溫日琨.城市有機更新與城市文化生態建設[J].工業建筑,2009(39):52-54.
[10]陳竹.淺析城市慢行系統設計要點[J].城市建筑,2014(2):251.
作者簡介:徐旻睿(1989—),男,浙江省杭州人,工作單位: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職務:規劃師,研究方向:城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