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居住分異現象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城市問題,與城市用地布局有著緊密的聯系,文章通過對居住分異現象內涵特征及成因的總結,分析出居住分異對城市用地布局的影響,并以鄭州市為例,具體討論鄭州市的城市用地布局以及兩種分異現象,從而提出解決的對策及方法。
【關鍵詞】用地布局;空間分異;鄭州
一、引言
隨著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張,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城市住房制度不斷改革,房地產投資力度明顯加強,使城市的居住空間出現了分異的現象。長久以來,人們以居住在城市的中心來證明自己的地位和財富,而城市的邊緣地區往往代表著貧窮落后,這是我國一直存在的居住分異,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居住分異的現象日益明顯并且在空間上復雜起來。
二、居住分異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居住分異是指因職業類型、文化背景、收入狀況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社會階層聚集的居住區,即不同特性的居民集聚在不同的空間范圍內。居民的空間分布狀態相對集中、相對分化、相對獨立,同時也是居民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在用地布局上的一個反應。對于居住分異這種現象學者們大致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居住分異可以使擁有相似生活方式和物質基礎的人們更加輕而易舉的交流和相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居住分異會使社會階層的矛盾加深,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造成信息的阻隔、影響社會的安定與團結。
居住分異這種現象的成因有多種。第一,因為國有土地的有償使用,促使了房地產開發商會選擇在不同區位的土地上建造不同檔次的居住區。第二,居民的自主選擇也會影響到居住空間的分布,而經濟條件又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點。高收入的人群會選擇高檔社區,可以彰顯其地位和品質;低收入的人群由于經濟實力較弱,高檔社區的價格和物業費用讓他們只能選擇城市邊緣地區,或者區位較差的經濟型住房。因此,居住分異的現象就越加明顯,各類人群各自聚居。
三、居住分異對城市用地布局的影響
近幾年,城市的擴張在一個無序的狀態下進行,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很多城市的用地布局并不能很好的服務于城市,服務于居民。合理的居住分異可以使土地利用更加集約緊湊,通過同質社區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的共享,在用地布局上減少對土地的開發,以較少的用地滿足相對廣泛的人群的居住需求。而不合理的居住分異會導致用地布局的失衡。高收入人群會越來越多的占據城市區位較好的地段,并逐漸擴大其規模,使這些土地的價格升高,最后只能為一部分人所使用,這樣既浪費了土地資源又拉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低收入人群不得不聚集在屬于他們的居住地區,長此以往,他們的居住環境得不到改善會變的越來越差,環境污染、垃圾橫行、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安全隱患巨大,甚至會導致地區的衰敗。
四、對鄭州市用地布局情況及居住分異現象的分析
1.鄭州市用地布局情況
鄭州城市早期以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為界形成雙“V”字、單中心的空間發展形態。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這種空間布局已經無法滿足城市正常的生產生活需求,隨之出現了一系列的城市問題。近些年鄭州為了緩解中心城區的壓力,在城市的東、西、南方向建設了鄭東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個城市組團,使城市的空間結構由單中心轉為多中心。居住用地分布其中,區位條件良莠不齊,一些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良好,有城市公共空間和河流綠帶的地段,被開發成高檔社區,而靠近倉儲用地或者工業用地的地段,則被開發成廉租房及經濟型住房。這樣逐漸造成了居住分異的現象。
2.居住分異現象分析
鄭州市居住空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向東、向北發展,向西、向南發展不明顯。目前來看,金水區的開發建設項目較多,高檔社區、別墅、經濟適用房均衡分布,這是由金水區所承擔的綜合功能決定的。中原區、二七區、管城區是鄭州市的老城區,現狀用地多為居住和商業,在此開發的居住區多以舊城拆遷改造為主,大多是普通的經濟型住房,但也存在有一部分高檔住宅。惠濟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重點發展別墅住宅。新開發的鄭東新區、經開區以高檔小區和別墅為主,與政府發展政策和投資傾向有關。
鄭州的居住分異現象分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城市住房的價格由中心向邊緣地區遞減,形成了城市中心地區為高收入階層聚集的區域,其中包括高層住宅、高級公寓等居住社區;邊緣地區為中低收入階層聚集的區域,其中包括城中村、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等居住社區。第二,以京廣鐵路為分割線西南地區住宅小區明顯少于東北地區。由于政府政策的導向作用,城市北移東擴,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相對于西南地區要完善許多,交通便捷、環境良好、城市面貌較新,許多企業事業單位,大型公司都分布在東北地區,這就加劇了人口向東北方向轉移的趨勢,造成了鐵路東北片區居住集聚效應明顯高于西南片區。加之西南地區為鄭州的老城區,用地布局較為散亂、可開發用地較少,又以改造為主,很少有開發商在此進行投資建設,老城區住宅多為上世紀80年代的房屋,外觀較舊、質量較差,多為低收入人群聚集于此。
五、城市用地布局規劃中解決居住分異的對策
1.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規劃在對用地進行布局安排時,要從協調城市用地上出發,平衡各類用地,消除因物質差異導致的居住空間分異。城市應該從單中心轉變為多中心發展,單中心模式時,城市集中發展核心地區,忽略了城市邊緣地區,造成了分異現象。多中心模式不僅可以平衡城市用地布局,也可以使其他中心帶動周邊地區共同均衡發展。空間結構得到優化,空間分異的現象也會逐漸得到控制。
2.充分利用土地,實現混合居住用地
在我國,混合居住模式被認為是解決貧富差距,緩和階級矛盾,緩解階層分化的行之有效的辦法。混合的居住模式可以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共享,以及方便信息快速傳播與交流。同時可以有效的利用每一塊土地,不會因為分異現象出現土地資源緊缺或者浪費的情況。土地布局均衡發展,協調城市內部各種因素,以土地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遵循集約性、經濟性、公平性原則,有效的利用土地資源。
3.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提高城市服務水平
之所以會產生居住分異的現象,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城市規劃時政策資金集中投入在某一能為政府帶來較高收益的區域,而忽視了其他地區。那些高檔住區往往占據了生態環境較好,景觀品質較高的地段,使城市的公共空間變成了屬于一部分特定人群的私人空間。所以城市管理者應該通過科學的資源配置,使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能平等的享用政府所提供的服務與政策。加強對城市邊緣地區的管理,政策資金向這些地區傾斜,完善配套設施、改善生態環境,保證地區的良性發展。
小 結
我國處在新型城鎮化的轉型階段,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突飛猛進,居住分異現象已經越來越明顯,城市規劃作為政府管理城市的職能和手段,對控制居住分異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對用地布局的合理規劃,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和引導,使城市無限制擴張,高檔住宅盲目開發,落后地區逐漸衰退的現象得到抑制,形成合理的居住分異格局,促進城市空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保障城市秩序的穩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王慧斌.淺議居住分異和混合居住[A].科學之友,2007,(9):119-120
[2]謝燕茹.城市居住分異的成因及負面影響解讀[A].社會觀察, 2009,(9):216-218
[3]徐菊芬,朱杰.中國城市居住分異的演化與特征[A].城市問題,2008,(9):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