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原有控規的解讀,對土地調整后的未來交通發展的研究,合理經濟的搭配路網結構。找出影響地塊發展,交通暢行的癥結所在。
【關鍵詞】土地調整,交通分析,路網密度
1、原規劃解讀及道路網絡修改的緣由。
原規劃中,土地性質比較多樣性。以住宅為主,包含一定比重的商業和商住,以及教育配套用地。
原規劃用地匯總表
從此表可以看出,商住和商業用地共占13.58%。商住用地和商業用地對吸引人流和車流產生了積極意義,因此道路用地也相應配置達到16.80%。
但是根據政府和開發業主的需求,要將大型商業集中到南部區域,因此該區域不再適合發展大規模的集中性商業,主要還是以住宅和配套服務為主。
本著用地規劃調整的前提,路網應與用地性質,人口人流的變化的變化想適應。
2、新舊規劃對比
舊版用地規劃(左)和本次修編用地規劃(右)
由兩版規劃用地對比圖可以看出,規劃用地將集中型商業用地調整了一部分到本規劃區外,將商住用地變更為了居住商業混合用地。增大了居住用地和教育配套用地的比例。
規劃用地的調整,直接影響固定人口和流動人口的變化。道路路網因此要調整,以做到經濟和功能上的合理。
3、調整部分
3.1路網密度的計算
參照規范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劃》( CJJ 37-2012);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95)
《重慶市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及路線設計規范》(DBJ50-064-2007)
原規劃中路網的布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1)、主干道比例過高且北密南疏,,次干道比例合理,但支路比例嚴重偏低。
2)、城市道路過河橋梁過多,原規劃為4座,其中兩座為主干道過河橋。本次規劃減少一座主干道過河橋梁。節約建設資金,增加可建設用地。
3)、沿河道路布置過于方正,且結合地形不夠緊密。本次規劃建議略微渠化河道,既可以規整出大量的可建設用地,又可以使河道顯得視覺通透。并且建設一條沿河道路,讓城市動靜皆宜,生機乍現。
經調整路網密度如下表
※:主干道的服務范圍為整個隆化片區,如果按照片區密度計算,主干道密度為1.18 Km/Km2。
3.2主要調整部分交通量測算
(一)預測原則:
統計調查年平均日交通量(ADT)作為道路規劃控制交通量。
2) 預測年度第30個高峰小時交通量作為設計交通量(DHV)。設計小時交通量為選取快速路、主干路按20年預測,次干道按15年預測。
3)設計小時期間內(早晚高峰)全部運行方式的交通量和方向分配(D)。
(二)相關依據
1)、《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
2)、《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
3)、《交通工程手冊》(1998年5月);
4)、《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95)》;
5)、《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
6)、《道路通行能力手冊》,美國交通研究委員會;
7)、《交通出行率手冊》,交通出行率指標研究課題組編;
8)、國家有關的技術標準規范和法律法規。
(三)相關結論
1)、對于規劃區連接北固片區的道路的服務水平:
通過交通小區劃分,現狀交通特征分析,機動車的發展預測,經濟發展預測,交通產生預測,交通分布預測,交通分配預測得出交通量預測結果:
通過上面相位圖的分析可以得出,將渝南大道和隆濟大道連接北固片區的道路相對弱化,可以滿足交通量的需求,其中,隆濟大道的服務等級為二級,渝南大道的服務水平為一級。
2)、對于聯通鳳嘴江東西岸的道路
原規劃有四條道路連接鳳嘴江東西兩岸,其中主干道兩條,次干道一條,支路一條。本次論證取消一條主干道是否對交通的通行造成不利影響。
因為是考慮鳳嘴江東西岸的交通通行連接,距離又比較近,因此在小區劃分時將東西岸分別考慮為一個整體進行論證。
通過人口規模,經濟發展預測,交通量發展預測。可以得知:東西兩岸的最大交通量為Nmax=7000Pcu。而規劃交通基本通行能力為13100 Pcu。負荷度:V/C=0.53。服務水平為一級。屬于基本上自由通行,但速度受限于起始段或交通狀況。
如果取消最南側的一條道路。形成一主一次一支的路網格局
V/C=0.71。服務水平為二級。屬于交通流穩定運行,大部分司機可以選擇他們自己需要的行駛速度。
如果再取消一條支路,V/C=0.87。服務水平為三級。屬于低速穩定運行,運行趨于不穩定,司機難以控制行駛速度。
從以上論證得出:
原規劃通行能力最好,但是修這條路(含橋)需要直接工程費用2300萬。多占地270畝。
保留支路的通行能力適中,用地16畝。
取消支路的通行能力堪憂,直接影響其他兩條道路的通行能力,不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