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確認計量的差異,闡述在當前形勢下,加強區分兩者之間差異的重要性,針對目前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之間的異同進行研究。筆者通過研究,總結和歸納自身多年工作經驗,提出一些加強協調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差異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文分析能幫助企業提高工作水平和質量,更好地應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確認計量
目標、原則的不同,是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稅務會計是在財務會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兩者同屬于會計學的范疇。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會計改革和稅制改革不斷深化,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由原來兩者合一模式轉變為分離模式。因此,探討、分析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兩者之間差異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只有企業會計人員重視、研究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計量中存在的差異,才能提高整個企業會計工作水平和質量。
一、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的內涵
財務會計是向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稅務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規為準繩,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稅款的形成、調整計算和繳納,即企業涉稅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一門專業會計。稅務會計確認、計量以稅法為準繩,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都隱含在稅法中。結合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并通過對稅法的抽象概括可以歸納出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
二、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的比較
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的比較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可靠性原則與實際發生原則對比
可靠性原則和實際發生原則從表面上看似乎具有相似性,其實不然。財務會計的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稅務會計的實際發生原則是企業所得稅法關于稅前扣除的基本原則,企業只有實際發生的費用支出才允許稅前扣除。比如,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除外。稅法中規定:企業應當自固定資產(除房屋、建筑物外)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計算折舊,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應當自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計算折舊。由此可見:財務會計的可靠性原則與稅務會計實際發生原則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二)謹慎性原則與實際發生原則、確定性原則對比
財務會計謹慎性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充分估計各種風險及損失,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為防止企業虛增資產和利潤,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應在資產負債表日估計資產的可收回金額,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將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計入當前損益,同時計提相應資產減值準備。稅務會計原則對謹慎性原則基本上持否定態度。首先,謹慎性原則違背了稅務會計的實際發生原則,其次,謹慎性原則違背了稅務會計的確定性原則。企業各項減值準備的提取是會計人員依據企業會計準則和職業判斷作出的合理估計,并未實際發生。如《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55條規定:除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核準計提的準備金可以稅前扣除外,其他行業、企業計提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風險準備等均不得稅前扣除。因此,稅法一般不承認謹慎性原則。
(三) 重要性原則與法定性原則對比
財務會計遵循的重要性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確認計量過程中一般應當從交易或者事項的性質和數量兩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對重要的交易或事項必須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予以處理,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的披露;對于次要的會計事項,可以適當簡化處理。重要性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稅務會計遵循法定性原則,不承認重要性原則,只要符合稅法規定的應納稅收入,不論交易或事項是否重要,也不論交易或業務金額大小,一律按稅法規定計征稅款。稅務會計在費用扣除上還體現合法性原則,如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支付的罰金、罰款、滯納金則不得稅前扣除。合法性原則主要是針對成本、費用扣除而言的,對于收入不受合法性的限制,即不論是合法收入還是非法收入,均應納入收入總額征稅。
(四)相關性原則比較
財務會計的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強調的是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反饋價值、預測價值。稅務會計的相關性是指在企業所得稅計算時,可以稅前扣除的支出必須從性質和根源上與取得的應稅收入直接相關。可稅前扣除的支出同應稅收入存在因果關系。“與取得的應稅收入直接相關的支出”可分為兩類:一類支出是指能給企業帶來現實的、實際的經濟利益的支出,如商業企業為銷售產品而購買的存貨等。另一類支出是指能給企業帶來可預期經濟利益的流入的支出。如商業企業的海報的印制費。《企業所得稅實施條列》規定:企業的不征稅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費用或者財產,不得扣除或者計算對應的折舊、攤銷扣除,就是稅務會計相關性原則的具體體現。同是相關性原則,在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中卻是完全不同的涵義。
三、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協調發展
財務會計為稅務會計提供信息支持,稅收征納要利用財務會計核算的基礎資料,而處理結果又反饋給財務會計,最終影響會計利潤等數據,此時兩者屬合作關系。但由于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屬于會計學中不同分支,分別遵循不同的目標及原則,規范不同的對象,兩者又按照相對獨立的方向發展,此時兩者屬非合作關系。這種既合作又非合作關系為兩者協作提供了有利平臺。筆者認為: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我國稅務會計模式應綜合考慮合理性原則、成本效益原則、適用性原則的基礎上適度分離協調發展。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協調發展的對策:⑴、要加快完善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盡快制定《稅務會計具體準則》;⑵、加快構建我國稅務會計理論體系;⑶、完善稅收制度;⑷加強制度層面(會計準則、稅收法規)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⑸、稅務會計要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和配比原則;⑹、建立企業稅務會計制度,設立稅務會計崗位。
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主要從以上四個方面分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由于目標存在差異導致確認計量原則存在較大的區別并提出了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適度分離協調發展的一些對策。筆者希望更多的會計專業人士能夠進行該項課題的研究,針對文中存在的問題或缺陷,提出指正建議,為提高我國企業會計核算工作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朱靜.淺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與協調[J].中國商貿,2013,18:65-66.
[2]吳其圓.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分離與協調路徑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3,23:142-143.
[3]呂繼英,王竹南,梁爽.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分離與協調之爭[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2,02:40-41.
[4]陳金英.淺析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差異與協同[J].現代商業,2012,24:238-239.
[5]田淑靜.淺談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差異[J].科技致富向導,2013,0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