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座城市的設計中,貫穿始終的、維持其生存與發展、變革與演進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城市的文脈,它是一個城市誕生和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階段留存下來的歷史印記。而作為承載城市中人們生活所需要的、服務性功能的公共設施的設計,必須符合城市的文脈。這種文脈主義,必然會對公共設施的設計提出相應的要求,而實現了文脈設計的城市公共設施,無疑會對建設和美化我們的城市有著十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設計文脈;要求
一、設計文脈主義
1、文脈和城市的文脈
所謂文脈,英文即Context一詞,原意指文學中的“上下文”,在語言學中,該詞被稱作“語境”,更廣泛的意義上,引申為一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他事物的關系,設計中譯作“文脈”,它更多的應理解為文化上的脈絡,文化的承啟關系。
城市文脈是一個城市誕生和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階段留存下的歷史印記,是城市特質的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區分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城市的根,是城市的靈魂,有往日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有未來發展的前進方向。城市文脈的真正載體是生活,所有的歷史遺跡不過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繼續,文脈就能流傳,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傳承,文脈才能實現它的最大價值。
2、公共設施的概念
關于“戶外公共設施”,這一詞產生于英國,英語為“Street Furniture”,直譯為“街道家具”,簡略為SF。在歐洲被稱為“城市配件”,在日本理解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路的裝置”,也稱“街具”,在我們可以理解為“城市環境設施”或“戶外公共設施”。從功能意義上來說,公共設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屬于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設備,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3、城市公共設施文脈設計含義
城市中公共設施的設計,必須要遵循各個城市的歷史文脈來進行,這是因為:每個城市的生存發展,都要建立在它自身獨特的、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歷史文化上,失去了歷史文脈的城市將會成為一座沒有靈魂的“空城”。城市的歷史文化首先要通過一定的文化基礎設施來體現,每個城市的文化都是通過各種文化設施、建筑風格等區別于其他城市。我們對一個城市的印象,首先是來自于我們所看到的帶有文化韻味的傳統建筑、迅速發展的商業建筑構成的大量建筑群的視覺形象,在此之中,當然也包括了構成城市環境的有特色的公共設施。所以,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過程中,加強街區中的基礎設施、特色景觀建筑物等硬件建設,體現出特定的文化意蘊和歷史街區個性,是我們城市設計工作者所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讓城市公共設施的形象符合歷史文脈,把能表達城市意象的諸如文化、政治、經濟、民俗、審美、藝術等抽象的概念圖形化,融合到公共設施的設計形式當中,并在我們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對其貼上特殊印記的標簽以示與其它區域或其它城市的區別。這種留存在我們頭腦中的城市公共設施文脈的集體記憶,反過來又影響對未來城市設施形象的塑造,在代代傳承中,將主導城市形象設計的歷史文脈通過物質形式的文化符號保存下來。
二、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文脈要求
1、結合城市主流文化
首先,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必須要結合城市的主流文化,尊重城市的歷史文脈。每一個城市,甚至每個城市中不同的歷史街區,都具有它特定且突出的地方文化和傳統歷史。而公共設施作為一種傳達文化的載體,在設計中,必須通過其恰當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逐步形成與城市的建筑、景觀風格相統一的設計風格;這種設計風格沉積在建筑與環境中,并與它相結合,形成一個由不斷傳承的觀念、文化和審美角度所制造出的“形象集合體”,即一個城市中人們對自己生存空間的集體記憶。它以物化的形式反映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隱藏在人們心中的、駕馭其行為并產生地域認同的社會價值觀相吻合,引起人們的共鳴,進而產生文化的認同感,使城市的風貌與特色在歷史的雕琢中不斷延續與傳承。
2、融入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必須要與城市的生態環境相融“合”。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生態環境,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必須考慮其存在空間的生態環境。我們知道:自然環境有其復雜性,地球表面是形態不同的層面。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到先天因素的限制,否則,設計師千辛萬苦設計出來的城市公共設施再美,還未經得起人們的駐足,就已經壽終正寢了。由此看來,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確要與城市的生態環境很好地融合才行。
3、保護城市人文環境
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要遵循保護城市人文環境的要旨來進行,因為不同的地區存在著不同的歷史和生活方式,所以存在著不同的人文環境形態,從而影響公共設施設計的人文因索在不同區域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研究城市街區公共設施設計因地制宜的原則時,就需要解析區域內部的結構和不同的人文因素。公共設施的設計不僅要為人們提供屬于個體的安全、生活上的方便,還應提供一個開放的、與社會與外界保持緊密聯系的,能接收新的社會文化信息的城市空間系統,以適應信息社會、高科技社會人的社會需求和未來的需求。
4、順應城市時代發展
公共設施的設計同樣也要順應城市時代的發展潮流,在時代的推動下不斷更新與進步。我們在設計中不僅要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同時還應促進歷史街區中公共設施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文化遺產的城市街區公共設施的設計不應是盲目的,既不應當盲目地將傳統的東西照抄和翻版,也不應當盲目地機械模仿現代時尚設施形象。而應該認真研究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進行調查和研究分析,對其傳統元素進行提煉,在甄別并尊重歷史街區原有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將源自于歷史信息并反映當今時代特點的“新”信息,通過設計的手段與歷史信息相連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融入現代城市生括的新功能、新要求,進而使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中公共設施的建設順應時代潮流,隨自然、社會的演變和進化,不斷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胡凱,城市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公共設施設計研究[D],2009.
[2]薛姣,傳統居住街區公共設施的更新研究[D],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