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琪
不久前,記者前往卡北村采訪。一踏進村部大院,就看到滿院子鋼筋、下水管等施工材料。“我們村爭取到縣環保部門的大力支持,統一進行‘旱改廁工程,全村的衛生環境將更好,百姓的生活質量將更高!”卡北村兼大幫牛村黨支部書記劉偉的開場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改革開放后,劉偉告別家鄉到外面闖世界,成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0年春節,劉偉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驚訝地發現家鄉依然落后,沒有自來水、路燈,環境臟亂差,村路坑洼泥濘,不少村民依然貧困。經過深思熟慮,劉偉決定放棄外面的生意,挑起帶領鄉親致富這副重擔,親戚朋友都認為他“腦子壞掉了”,極力阻止,可劉偉“一意孤行”,在全村老少和鎮黨委面前鄭重承諾:“3年不改變卡北村的貧困面貌,一分錢工資也不要,自動辭職!”
劉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在辦公室里聽匯報,也不是用大喇叭喊話,而是在村里轉了好幾圈,列出了卡北村的“病情”:衛生環境差,配套設施不足,村集體無收入……于是,劉偉把加強班子建設作為第一抓手,建立健全了各種規章制度,嚴格實行村干部“坐班制”,一改過去村部“鎖頭看家、空房一間”的狀態,村“兩委”做到決策公開、操作公開、管理公開、賬目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立竿見影的改變,讓百姓切實感受到村干部作風在轉變,能力在提升,服務在加強,威信在凸顯。“過去村部大門的下方有個大窟窿,這是村民發泄怨氣踹出來的。門窟窿時刻提醒我們,這個‘恥辱只能用服務和成績來洗刷。”劉偉說。
帶領卡北村2160口人、大幫牛村2300口人走出貧困落后的泥沼,劉偉敢闖敢干,但又不蠻干盲干。他帶領村干部首先清查了村里的私占土地,對占地者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最終使他們讓出了多占的土地,追繳占地費用130多萬元。在清查過程中,有私下里塞錢的,有通過關系說情施壓的,還有打電話恐嚇的,劉偉為了集體利益錙銖必較,不卑不亢,對占地者一面曉之以理,一面幫其找致富路子,最終贏得了全體村民的一致擁護。也正是因為清查徹底,為卡北村、大幫牛村打贏“脫貧致富仗”夯實了基礎。
讓兩村人都富起來,劉偉下定決心帶領大家發展設施農業。2010年10月,他帶領黨員群眾到外地考察棚菜生產,回來后立即開展土地流轉工作,跑貸款,購買建棚材料……“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卡北村土壤含水量大,傳統建棚方式不適合,就有村民開始打退堂鼓了。我們既然目標已定、決心已下,就決不輕言放棄。最終,我們請來專家共同商討,創新棚架材料結構,采用鋼筋筑架、苯板代替后墻的方法建筑暖棚。許多人起初都認為這是在胡鬧瞎搞,結果我們真的成功了!”歷數創業路上的艱難坎坷,劉偉的故事說也說不完。
2010年6月29日,卡北村遭遇了罕見的洪澇災害。遼河水位猛漲,劉偉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奮戰在抗洪第一線,吃住在大堤上五天五夜。“有這樣的主心骨,俺們的日子肯定不會差!”一位村民這樣評價。劉偉的心里始終裝著鄉親,惦記著兩個村的貧困戶。每到春節前夕,劉偉都會自掏腰包,與村干部、駐村企業代表一道給貧困戶、低保戶送去各種年貨,讓他們過上祥和快樂的春節……當除夕之夜鞭炮齊響時,劉偉才開車回家,與家人團聚。如今,劉偉的努力付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雖已榮獲“沈陽市勞動模范”等稱號,但劉偉更看重的還是“自我定位”———“當村官不是來作威作福的,而是要當大家的服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