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宇
15年前,六間房村是全鎮出了名的窮村、亂村:沒有村部,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也沒有一家稱得上規模的企業;村民上訪不斷,村“兩委”班子頻繁更換。百廢待興之際,陳長發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他向大家表態:“我當這個支書,決不混日子!一定讓大家盡早過上村強民富的好日子!”話雖不長,卻讓全村人眼前一亮。
治村關鍵是要治窮。陳長發帶領村“兩委”班子認真研究,決定利用本村地處縣城近郊的區位優勢,走“工業立村、農業富民、第三產業創收”的路子。
背上挎包,揣上干糧,陳長發帶著全村老少的重托,不知疲倦地外出奔波,廣泛聯系,滿腔真誠地到處推介六間房村的發展優勢,還真吸引了減速機廠、復合門廠、鑄鋼廠等一大批企業前來駐村發展。這些企業為六間房村提供了近千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在自家門口就能掙工資。眼瞅著陳長發整日疲倦的面容,家人埋怨他,鄉親們心疼他,而他卻總笑著說:“只要能干成點事,即使再苦再累,心里也舒服。”
“敢干不盲干,不停地想事、謀事、干事,是他這個‘拼命三郎的特點。”一位村干部這樣評價陳長發。2005年,遼中縣開展土地量化工作。“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一定要嚴謹慎重。”陳長發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不輕。當別的村風風火火忙于分地時,陳長發卻并不著忙,而是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走遍田間地頭,對全村7000畝土地進行了一次認真細致的丈量。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陳長發帶領村干部像“抽絲剝繭”一樣,克服了重重困難,對土地分配涉及的2000多名村民逐一核實,實打實地做到了土地、人口“兩清”。隨后,六間房村啟動了土地量化分配工作。為了在分配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陳長發請來縣農村經濟管理局的同志和德高望重的老支書、老會計,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分地工作,使土地量化分配工作順利完成,無一人上訪。“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個村里,誰能沒有三親六故?分地這事兒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干明白的,陳書記不謀私利,不徇私情,以身作則,沒這個表率就得亂套。”一位老村民感慨道。
借著氣順心齊、致富熱情高漲的勢頭,并不滿足于已有成績的陳長發繼續挖掘“經濟增長點”,到處打聽致富門路。2007年,陳長發聽說臺安縣遼河西岸有個蘋果園搞得不錯,就立即前去參觀學習。
考察歸來,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征求完大家的意見,陳長發認準了這就是六間房村人致富的好項目。他先是帶領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前去參觀,向種植戶進一步了解情況。之后,陳長發又把臺安縣的蘋果種植能手請到六間房村查看土質情況,找來技術員為村民講解栽培技術,向上級部門申請扶持幫助。當年,陳長發帶頭栽植寒富蘋果樹50畝,并要求班子其他成員每人至少栽種10畝,為村民增產增收作表率。“跟著村干部們干,我們只管賺錢,不操別的心。”這已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如今,全村栽植寒富蘋果樹2000余畝,成了遠近聞名的“蘋果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已突破2萬元大關。
徜徉在今天的六間房村,隨處可見建筑整齊的廠房、川流不息的車流,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棚花”似錦、蘋果飄香,人人都在忙碌,人人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人人都在心里念著村干部的好。而村干部們經常回應的話,也正是陳長發的那句話:“為民辛苦苦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