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翠
為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從2014年起,撫順縣在非公企業中深入開展了黨群共建工程,實行組織共建、納新共抓、資源共享、活動共搞,使符合條件的非公企業全部建立黨群組織。目前,已在非公企業中建立黨組織73家、工會215家、共青團組織15家、婦女組織18家,使黨群組織應建已建率達到100%。
組織共建已建立黨組織但尚未建立群團組織的,在黨組織建立后盡快建立工會、共青團;已建立群團組織尚未建立黨組織的,以群團組織為基礎,創造條件建立黨組織;尚未建立黨群組織又具備條件的,同步籌建黨群組織;對不具備建立獨立基層工會組織的小型非公企業,可以以鄉鎮、工業園區工會為依托,采用聯合、掛靠等多種形式組建工會組織。改制企業堅持在改制的同時,重組黨群組織。
納新共抓積極穩妥地做好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發展黨員工作,尤其抓好單獨組建黨支部的非公企業發展黨員工作,不斷壯大黨員隊伍。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教育引導優秀青年職工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優秀工會干部、優秀團干部和優秀員工中推薦入黨積極分子和培養對象,尤其重視做好35周歲以下青年的“推優”工作,為基層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
資源共享把過去的黨員活動室、職工之家等活動陣地整合起來,建立黨建綜合活動室,按照各部門的要求,統一設計,統一制作各項制度圖板及表、簿、冊等。同時,活動室還可以兼作辦公、接待、會議等場所,做到“一室多用”,使黨群部門的資源得到了綜合利用,提高了活動陣地的利用效率。
活動共搞根據非公企業的特點,積極創新黨群組織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和活動載體,努力探索黨群活動的結合點和著力點,把開展黨員教育活動與工會、共青團、女職工委員會的群眾性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把開展黨員主題實踐活動與工會、共青團、女職工委員會開展技術創新、勞動競賽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展活動,增強黨群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激發員工對非公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把黨群組織建設成為員工擁護歡迎、業主滿意的“黨員之家”“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和“婦女之家”。
在非公企業中開展黨群共建工程,集中了力量,強化了管理,減少了人力、物力投資,有力地推進了非公企業的黨群建設工作,也帶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一是夯實了黨在非公企業中的工作基礎。黨組織和群團組織的建立健全,不僅讓506名非公企業中的黨員有“家”可歸,過上正常的組織生活,而且讓1.7萬余名職工有了自己的組織,有了學習、交流、維權的地方。更為重要的是,黨組織和群團組織的建立,為黨在全縣非公企業開展工作、發揮影響、贏得群眾構建了堅實的組織網絡,從而擴大了黨的工作領域,提升了黨的執政能力。二是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黨組織和群團組織卓有成效地開展各種活動,不僅提高了員工的技能和素質,維護職工的權益,而且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幫助企業提高了管理水平,增強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激發了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從而使黨建、群團和精神文明、企業文化建設等工作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非公企業經濟成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力量。三是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縣委主要領導不僅親自掛帥,領導和督辦非公企業的黨群共建工作,而且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同時,縣委將黨建、群團工作列入年度目標考核,并規定凡是非公企業黨建、群團工作不到位的,年終取消基層黨委所有項目的評優資格,促使基層黨委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變“要我抓”為“我要抓”,形成了縣委統一領導,組織部、總工會、婦聯、團縣委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作者單位:撫順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