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麗
【摘要】“天地君親師”是我國南方民族民間供奉的一組神祗,多供于堂屋正中的墻上,于四時祭祀。過去,學術界對其研究比較忽視,近年來一些學者將研究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并有了一些成果。本文將針對學術界對該領域的一些研究進行梳理,以了解其研究狀況,并談談對該領域的研究展望。
【關鍵詞】天地君親師;研究現狀;綜述
“天地君親師”為中國南方一些民族民間祭祀的對象,多寫在一張紅紙上并貼于中堂墻體正中,也有用木板作為介質的,近年來還出現了其他材料做的介質。傳統用紅紙書寫,每年春節除夕夜一換,并于四時年節時進行祭祀。該文化表現的是相關民族民間祭天地、祭祖、祭圣賢等民間祭祀的綜合,也是傳統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的集中展現。其中表現了對蒼天大地的感恩,對社稷國家的尊重,對父母老師的恩情。這幾個字有著無形的力量,指引著人們自覺遵守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是人們的精神寄托和心靈安頓之處。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民間信仰和祭祀活動的探索也日漸增多,對“天地君親師”這一文化也有學者進行了研究,以下是筆者對學術界近年來在這一領域研究情況的一個綜述。
一、國內相關方面的書籍
相關方面綜合性著作是蔡利民先生的《天地君親師的命運——從文化哲學視野看中國人的終極關懷》(中國書店出版社,2013年),這是我國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論述“天地君親師”的專著,此書以全新的視角在文化傳統和文明演化的大背景下,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地君親師”這一元素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對其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力和文化繼承性也提出了在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之間構架民間信仰傳承的哲學途徑,為中國傳統的“天地君親師”的人倫提出了新的思索。
二、國內相關方面的期刊論文
相關方面的期刊論文有以下一些:
1.呂友仁、呂良的《“天地君親”溯源考》(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一文,認為“天地君親師”是舊社會家家供奉的香位牌上的五個字。文中引用了張舜徼先生的話,說“真正徹底了解‘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的來源和作用,對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內幕,可算是了解了一大半。”這五個字目前學術界的主流看法是源出《荀子·禮論》。認為源出《禮記·禮運》,主要理由有兩個:一是《荀子》中的五字缺少“親”字,而《禮記》則不缺:二是《禮記》成書早于《荀子》,這在郭店簡、上博簡出土問世以后已經成為學界共識。
2.徐梓《天地君親師的源流考》(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一文中認為,“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傳統社會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號,它發端于《國語》,形成于《荀子》,到東漢的時候,出現了形式整齊的“天地君父師”說法。北宋初期,像這種完整的“天地君親師”的表達方式開始出現了。明后期,“天地君親師”的風俗在民間作為祭祀對象較為普遍。清雍正初年,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第一次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并對其意義進行了詮釋,而且特別突出了“師”的作用和地位。從此以后,“天地君親師”就成為我國民間的祭祀對象。民國時,“天地君親師”又稱為“天地圣親師”和“天地國親師”兩種形式。“天地君親師”因此轉變成一種思想道德規范和意識形態,并且運用在中華民族家教家傳的言行舉止中。因此,“師道尊嚴”的傳統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3.何玲華《慎唱“天地君親師”》(粵海風月刊,2009年第1期)一文,認為近百年來,師生和諧的關系主要由文化立場,政治訴求及其學養氣質決定。并且用“康梁恩怨”的典型案例和二十世紀初有關師生相悖的檄文《謝本師》系列文篇的事例進行了論證。最后得出在整飭師生問題時,不應該忽略既存的客觀史實,提倡對父母對師長的尊敬不但應該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唯發自內心的愛而無須“敬神”一般。
4.張新民、蔣慶《大小傳統的符號學解讀——關于“天地君親師”與儒學民間形態的對話》(閱江學刊,2001年第1期)一文,論述了“天地君親師”在生活語境中的意義機制、“天地君親師”符號化背后的思想背景和歷史文化價值以及“天地君親師”的現代性詮釋和嶄新意義。
5.車錫倫《“天地君親師”牌位的出處》(民俗研究,1999年第3期)一文,論述“天地君親師”牌位源于“五字碑”,其《禮論篇》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此實吾國,“天地君親師”五字碑之所由也。并且論述了五字碑的出處。為人們進一步研究“天地君親師”提供了依據。
6.鄒志威《天地君親師》(師道,2003年第6期)一文,作者從小就聽先輩們講教師是神圣的職業,是上神龕的人。因此對教師有種崇拜之情,可當作者自己考上深師大時,自己又感到失落和迷茫。后來才發現教師這個行業也有才華橫溢,知識淵博之人,也有“訥于言卻敏于行之人”,這篇文章主要是表達了對老師的敬佩和尊重。
7.何建章的《祭祀“天地君親師”淺談》(管子學刊,1997年第1期)一文,分別論述了對“天”“地”“君”“親”“師”的認識和來源,“天”為神,它有最高的權力,它操持吉兇禍福、生殺予奪之權,“天”生人,養人,愛人,“天”有意志,賞善罰惡。“地”指《說文》:“天氣未分,輕青(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列也。”到周朝時就有了“天地”名。《管子·水地》:“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也。”后又指土地,社稷。描述生動,論據十足,為我們進一步研究“天地君親師”提供了依據和線索。
8.王維庭《天地君親師考釋》(文史哲雜志,1984年第4期)一文,認為禮制的三本,首天地,次先祖,次君師,其理論依據是“沒有天地,萬物就不能生長,沒有先祖,人類就無所出,沒有君、師,國家就不能治理。先祖是血緣關系,和君師不同。所以先祖也叫作親。先有親,然后才有人類,才有君、師。所以三本,先祖在君師前。”
9.羅建平、單軍《“天地君親師”信仰:屯堡聚落的“禮”與“理”》(新建筑,2012年第4期)一文,主要論述了“天地君親師”的淵源及普遍性,君與天、地、親、師的關系以及“天地君親師”在屯堡聚落的實踐。“天地君親師”神龕在屯堡人家是必須要供奉的,正如現代的電表,水表一樣,是構成一戶人家的標志。君與天的關系,在古代,由于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君權甚至超過“神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有“蓋天即地,帝即天,故尊天即尊帝也”。在“天地君親師”中,君擔當了天地與親師之間的“立法者”,是宗教、倫理和政治的“三合一”。同時也論述了“天地君親師”信仰成了權利的文化網絡,構成了聚落組織的秩序:向內由“禮制——君親師”構成人與人的關系,向外由“神鬼——天地”構成人與自然的關系。
10.常江《“海龜”之前,在異鄉體悟“天地君親師”》(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第16期)一文,主要論述了作者在異鄉對“天地君親師”的感悟。
以上,就是已出版或已公開刊出的相關論著和論文。
三、現有研究成果的特點和不足
從時間上看,相關問題的研究總體上呈上升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的有一篇,即王維庭的《天地君親師考釋》一文刊出的時間最早(1984年第4期),距今已有三十年;20世紀90年代的有一篇,即車錫倫的《“天地君親師”牌位的出處》,為1999年出刊:2001年以來的有八篇論文,一本專著。
從研究規模上看,研究規模較小。從1984年到現在已有31年,但相關文章才有10篇,專著僅僅只有一部。平均下來每三年一篇文章都不到。
從研究內容來看,研究較單一。主要從“天地君親師”文化源流探討的多,其他方面探討的少:文獻考據的角度研究較多,而研究其價值、現實意義則少。
四、研冤展望
“天地君親師”文化是至今仍廣泛存在的一個活態文化。其存在地區涉及四川、云南、廣西、貴州、重慶、湖南和湖北等地,涉及人口數億人,涉及相關民族幾十個(漢、土家、苗、布依、侗、水、彝、白、仡佬、黎、滿、蒙古、納西、仫佬、毛南、哈尼、壯、傣、傈僳等),顯然,就已有的研究成果與該文化的存在范圍極其不匹配。內容上,沒有田野調查、沒有個案、沒有現實存在的價值分析、沒有現代轉化的研究、沒有民族間相關文化的異同分析……可以說,這一領域的研究還相當薄弱,大有潛力可挖。
未來的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加大這些方面的研究:第一是這一文化仍存在的范圍和規模研究:第二是這一文化仍存在原因的調查研究:第三是這一文化在多民族地區共存的意義研究:第四是這一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中的共性和個性研究:第五是這一文化中蘊含的儀式文化叢的研究:第六是這一文化現代變遷研究等等。我們期待更多的學者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