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團體康復活動對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身體功能的影響
劉巍孟泰宏
(吉林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目的探討長期團體性康復活動對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失能或失智老年人身體功能的影響,并探討適合老年人的健康運動處方。方法長春市某日間照料中心36名老年人在專業物理治療師的監護下進行每周1次、每次60 min,總計6個月的團體康復活動,對僅持續3個月活動組、持續6個月活動組的肌力、關節活動度(主動、被動)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共5項身體機能指標進行測試。 結果持續參與六個月組在肌力、主動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功能與平衡能力有顯著的進步,僅參與三個月組在活動介入中止后平衡能力有顯著下降情形。結論長期團體康復活動能有效改善老年人肌力、主動關節活動度、日常生活功能與平衡能力,且活動效果具有持續性。
關鍵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長期團體康復活動;身體功能
中圖分類號〔〕R161〔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孟泰宏(1991-),男,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專項競技運動研究。
第一作者:劉巍(1973-),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體育教育訓練學和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
在老齡化社會里,健康與福祉被聯合國認為是有關老年人的兩項重大議題。而國內有關老年人需求的調查也顯示,健康醫療需求排在前列〔1〕,作為我國養老模式的有益探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將家庭與中心有效連接,有利于資源的傳遞和長期照料服務的銜接,能提供整體性、連續性的照料〔2〕。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能提供老年人所需的基本的生活照料、康復恢復及多元活動安排,增進身心健康和社會互動,給予失能與失智老年人必要的運動刺激,有效降低家庭負擔。康復性活動多以團體形式進行,由專業康復人員設計并帶領老年人開展。團體性康復活動的開展不但可以有效評估老年人的身體功能狀況,還可以通過專業化、針對性且不失生活化與趣味性的康復活動增強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進人際互動,使老年人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改善自身的身體功能,延緩與預防老年人失能、失智的發生〔3〕。本文擬分析長期團體康復活動對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身體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長春市某日間照料中心36名老年人(女30人,男6人)為研究對象。基本篩選條件為:①年滿65歲以上,個人及家屬同意參加團體康復活動;②活動期間能遵從康復治療師指令;③活動期間未使用醫院、康復機構等其他康復資源。
1.2團體康復活動程序在團體康復活動開展前,經個案及家屬同意后,采集個人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行動輔具使用情況等),開展認知、身體功能情況評估。其中,行動輔具使用情況包括不適用輔具(25人)、拐杖(10人)、輪椅(1人)三類。身體功能評估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物理治療師完成,根據初評結果設計針對性的團體康復活動,活動時間為期6個月,每周活動1次,每次活動時間60 min。團體康復活動由另外一名物理治療師帶領,活動內容以技術難度不高的健身操、球類活動及毛巾操等為主,活動實施期間視老年人的體能狀況安排5~10 min不等的休息(兩次)。健身操主要是頭頸部、軀干各部位及上下肢的熱身運動,球類運動主要是籃球或韻律球的傳球、接球及運球活動;毛巾操是上下肢與軀干伸展運動,加強軀干力量與肌肉耐力訓練。此外,康復活動進行過程中安排少量的站姿下肢體活動內容,如各類肢體伸展活動、大關節運動。團體性康復活動介入后,每3個月進行一次身體功能評估,依據個案意愿分為持續6個月組與僅參與3個月組,其后安排其他非團體康復活動。兩組性別、年齡、溝通及行動使用輔助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團體康復活動前兩組基礎資料的比較( n, n=18)
1.3認知評估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這是一種廣泛采用的標準化智力狀態評估工具,也是評估阿爾茨海默病的最權威工具,內容包括定向感覺、注意力、記憶、語言能力及視覺繪圖能力等,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MMSE量表(中國版)共11個測試題目,分數越高說明認知能力越高。MMSE評定癡呆的界線值為≤23分,低于該數值有認知功能障礙。
1.4身體功能評估①手法肌力檢查法(MMT):這是一種不借助任何器材,由檢查者徒手進行肌力檢查。根據受試肌肉收縮所產生的肌肉活動、抵抗重力或阻力、帶動肌肉活動范圍等情況可見測定的肌肉力量分為0~5級,級別越高肌力越好,其中5級表示肌肉收縮能使機體充分抵抗重力及外加阻力,4級肌肉收縮能使機體抵抗重力和部分外加阻力,3級肌肉收縮能使肢體在抗重力下作全范圍活動,但不能抵抗外加阻力,2級肌肉收縮能使肢體在去除重力下作全范圍關節活動,1級有肌肉收縮但不能使關節活動,0級無肌肉收縮〔5〕。四肢測試的肌力得分累計為肌力評估總分,分值介于0~20分,得分越高說明肌力越好。②柔韌性評估:以關節活動度為評估內容,包括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兩類,能達到正常活動角度表示活動度正常,未達正常角度者表示活動度不足或是有攣縮的情形,將四肢活動度累計為柔韌性評估結果,分值介于0~8分,得分越高說明柔韌性越好。③Berg平衡量表:這是臨床上用于評估老年人平衡的權威量表,亦可用于腦卒中病人,Berg量表包括坐到站、維持站姿、坐在無靠背椅子、站到坐、轉位、閉眼維持站姿、雙腳并攏維持站姿、站姿手前伸、由站姿撿起地上的東西、站著轉頭向后看、轉圈 360°、于站姿兩腳交替踩放在階梯或凳子上、兩腳前后站及單腳站等14項測試內容,分值介于0~56分,得分越高說明受試者的平衡性越好〔6〕。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巴氏量表):這一量表是當前康復領域用于評估康復效果的重要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共有10項內容,包括自我照顧能力(進食、盥洗、修飾、如廁、穿衣、大小便的處理)以及行動能力(移位、活動、上下樓梯),每一項依據完全獨立完成、需要協助完成和完全依賴完成分成不同等級。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說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其中,91~100分為完全獨立,61~90分為中度依賴,21~60分為嚴重依賴,0~20分為完全依賴。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Friedman檢驗。
2結果
活動前,兩組身體功能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3個月后,肌力、主動關節活動度、4項身體功能指標與初始值有顯著性差異(P<0.05)。6個月后,持續6個月組肌力、主動關節活動度、身體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級皆有顯著改善(或進步)。事后檢驗(Siegel等〔7〕)顯示,該組肌力初始值與6個月、3個月與6個月有顯著性進步(P<0.05);主動關節活動度的初始值與3個月、初始值與6個月之間有顯著性進步(P<0.05);身體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初始值與3個月、6個月,3個月與6個月皆有顯著性進步(P<0.05)。3個月組在3個月時測試指標的等級情況皆有不同程度提升,但6個月時5項指標的等級情況皆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只有身體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顯著性差異。事后檢驗顯示,身體平衡能力的初始值與3個月、初始值與6個月皆有顯著性進步(P<0.05);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初始值與3個月有顯著性進步(P<0.05),3個月較6個月評估結果有顯著性下降(P<0.05),整體而言,活動介入仍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平衡能力。見表3。

表2 團體康復活動前、3個月后認知、身體功能比較 ± s, n=18)
1)與活動前比較

表3 持續3、6個月組等級情況的Friedman檢驗
3討論
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各類慢性病和特有疾病如老年癡呆的增加,老年人的身體功能會出現明顯的退化現象,會導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喪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利用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人力、物力及其他資源,經過專業康復團隊的評估與設計,推動團體康復活動在老年人群體中的開展,可能是延緩或改善失能及失智老年人身體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退化的有效途徑。
老年人因身體功能退化導致主動關節活動受限,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大范圍的關節活動,進而導致關節活動首先的情況日益嚴重。此外,人體的主動關節活動范圍受肌力的制約與影響〔8〕,而老年人因肌力明顯下降導致主動關節活動范圍無法達到成人的正常值。被動關節活動范圍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如肌肉骨骼結構、關節囊、韌帶、筋膜疼痛等,因而團體性康復活動中被動關節活動的進步空間有效。此外,本研究的受試者關節活動受限程度較低,實驗前后關節活動的變化細微,無法比較團體性活動是否有助于改善關節活動情況。
本文說明團體康復活動可有效改善老年人身體功能。本研究的分級(正常活動范圍、正常活動度不足、攣縮)可能不能夠正確評估老年人關節活動范圍的改善程度。Lazowski等〔8〕指出,對老年人進行為期16 w,每周4次,每次45 min的功能性體適能訓練,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上下肢柔韌性與肌力;Rolland等〔9〕與Dechamps等〔10〕研究都指出,持續半年或一年的運動介入有助于降低或減緩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似,即持續性的活動介入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身體功能。非團體性活動介入仍可有效改善身體功能,其改善能力具有持續性效果。但在平衡能力方面,團體康復活動中止后顯著下降,這可能與非團體性康復活動中缺少平衡能力訓練有關。此外,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在活動介入后有明顯進步,活動中止后雖然有退步,但不顯著,說明團體活動有助于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持續的活動介入可促使老年人身體功能持續改善,使體能維持良好的狀態。
4參考文獻
1李靜,鄭力仁.以北京為例的社會經濟背景對中國老年人醫療需求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9):1630-2.
2陳鵬,劉宇,王敏.國外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開展狀況及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2013;30(11):67-9.
3Larson EB,Wang L,Bowen JD,etal.Exercise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for incident dementia among persons 65 years of age and older〔J〕.Ann Int Med,2006;144(2):73-82.
4Dong YH,Sharma VK,Chan BPL,etal.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is superior to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for the detection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acute stroke〔J〕.J Neurol Sci,2010;299(1):15-8.
5Cibulka MT,Weissenborn D,Donham M,etal.A new manual muscle test for assessing the entire trapezius muscle〔J〕.Physiother Theory Pract,2013;29(3):242-8.
6楊雅琴,王擁軍,馮濤.平衡評價量表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8):709-12.
7Siegel S,Castellan NJ.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for behavioral sciences〔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8:82-6.
8Lazowski DA,Ecclestone NA,Myers AM,etal.A randomized outcome evaluation of group exercise programs in long-term care institutions〔J〕.J Gerontol Series A Biol Sci Med Sci,1999;54(12):621-8.
9Rolland Y,Pillard F,Klapouszczk A,etal.Exercise program for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a 1-year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J Am Geriat Soc,2007;55(21):158-65.
10Dechamps A,Diolez P,Thiaudière E,etal.Effects of exercise programs to prevent decline i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highly deconditioned 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persons〔J〕.Arch Int Med,2010;170(2):162-9.
〔2013-12-25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