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甲襞微循環改變及眼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及意義
李娟關悅1王德平1王云楓1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紅旗醫院眼科,黑龍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探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環改變及眼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50例為觀察組,同期體檢健康者50例為對照組,檢測兩組甲襞微循環情況,并予以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CDFI)檢測其雙眼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結果兩組甲襞管袢密度、畸形數、流速、輸入端、輸出端、袢頂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眼底動脈、視網膜中央動脈脈搏指數(PI)及阻力指數(RI)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兩組視網膜Muller細胞3 d時的細胞活力、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表達差異顯著(P<0.01)。結論老年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環障礙顯著,是診治其并發癥及評估臨床療效的指標之一,患者眼底血流的PI及RI與眼底病變密切相關,是早期眼底微血管病的評估指標。
關鍵詞〔〕血流動力學;眼底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甲襞微循環;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R771.3〔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王云楓(1981-),男,主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神經病學研究。
1內分泌科
第一作者:李娟(1980-),女,主治醫師,碩士,主要從事眼科學研究。
最新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總人口的1/10為糖尿病患者〔1〕。糖尿病已成為繼腦卒中、心血管病變后,第三大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的病變〔2〕。糖尿病多為高齡患者,且多伴有微血管病變,主要以甲襞微循環及眼底動脈血管病變為主。本文探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環改變及眼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50例為觀察組,年齡60~75歲,平均(63.6±1.2)歲;男28例,女22例;病程2~10年,平均(6.5±1.7)年。納入標準:符合WHO制訂的老年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經相關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結合臨床癥狀確診。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60~76歲,平均(63.5±1.3)歲。兩組平均年齡、性別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于20℃~25℃室溫環境下,采用微循環分析儀,肉眼及顯微鏡下觀察左手無名指甲襞微循環,記錄各項甲襞微循環指標,評估其管袢數量、形態、紅細胞聚集、血流速度情況;應用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變頻探頭7.5 MHz,于視神經的眼動脈彎處檢測其眼底動脈(OA),與視神經暗區交叉處檢測其視網膜中央動脈(CRA),檢測眼底動脈及視網膜中央動脈的脈搏指數(PI)及阻力指數(RI)。
1.3儀器與試劑徐州光學儀器廠生產的WX-6型微循環分析儀,德國SIEMENS.SONOLINE Elegra全數字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1.4Muller細胞活力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水平測定Muller細胞均以1.2×104/孔的密度接種于96孔板中(邊緣孔用無菌PBS填充)。5%CO2、37℃孵育24 h(細胞密度約70%),梯度谷氨酸處理,每個濃度設置4~6個復孔 ,經,5%CO2、37℃孵育24 h后放棄培養液,換含5 mg/ml MTT的培養液繼續培養4 h。每孔加入200 μl的10% SDS (pH=4.5) 繼續孵育4 h充分溶解結晶。最后用酶標儀分別于630和570 nm處測吸光度值,計算細胞活力。VEGF 表達水平檢測用SP免疫組化方法,SP免疫組化方法按說明書操作。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兩組甲襞微循環各項檢測指標比較兩組甲襞管袢密度、甲襞畸形數、流速、輸入端、輸出端、袢頂差異顯著(P=0.00),見表1。
2.2兩組OA、CRA的PI及RI比較兩組左右OA、CRA的RI、PI差異顯著(P<0.01),見表2。
2.3兩組視網膜Muller細胞3 d時的細胞活力及VEGF檢測比較如表3所示,兩組視網膜Muller細胞3 d時的細胞活力、VEGF表達差異顯著(P<0.01)。

表1 兩組甲襞微循環各項檢測指標比較 ± s, n=50)

表2 兩組OA、CRA、RI比較

表3 兩組視網膜Muller細胞3 d時的細胞活力及
3討論
糖尿病是全身性慢性代謝紊亂疾病,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持續高血糖,因機體對胰島素需求量增高或分泌胰島素絕對降低,引發胰島素抵抗或相對缺乏,進而引發脂肪、蛋白質、糖代謝異常的綜合疾病〔4〕。90%2型糖尿病出現胰島素抵抗〔5〕。糖尿病可引發視物不清、腎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病變、感染、下肢壞疽等并發癥〔6〕。而糖尿病高齡患者因周圍血液循環障礙、感覺神經元損傷,微血管壁沉積糖類物質,增厚基底膜,長時間可累及周圍神經,引發四肢感覺神經末梢燒灼、刺痛、麻木〔7〕。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大部分病人會合并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8〕。目前,對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環改變及眼底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已成為國內外醫學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9〕。
2型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細胞內糖濃度升高,促使多元醇代謝途徑激活,合成膠原增加,形成糖基化終末產物,增厚微血管基底膜,同時增加黏蛋白,內皮細胞增生促使血管管徑變窄,減弱管袢收縮力及彈性、內壁粗糙,引發血流不暢、血液瘀滯,同時增高血液黏度,減弱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加血小板黏附力,血流速度減慢,形成血栓,進而引發血管腔阻塞,形成微循環障礙。甲襞微循環異常改變主要表現為管袢變細、畸形數增多、血流緩慢瘀滯、袢周出血等〔10〕。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病理基礎是微血管變化,視網膜血管基底膜增厚,內皮細胞缺失,血-視網膜屏障功能降低引發視網膜微循環障礙,眼底微血管早期發病較為隱匿,早期癥狀缺如或無特異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除微血管病變外,還存在早期動脈痙攣、繼而硬化及晚期閉鎖,與OA及CRA血管阻力增大,血流降低、血供不足密切相關。綜上,老年糖尿病患者甲襞微循環障礙顯著,是診治其并發癥及評估臨床療效的指標之一,患者眼底血流的PI及RI與眼底病變密切相關,是早期眼底微血管病的評估指標。
4參考文獻
1蔡乃青.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微循環狀態變化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24):173-4.
2林小玲,溫志剛,陳泰祺.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環改變與視網膜病變的關系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8):55-6.
3林小玲,溫志剛,陳泰祺.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環改變與微血管病變的關系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6):153-6.
4龍建軍,付強.糖尿病病人血流動力學及微循環改變的研究〔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9;19(4):262-5.
5李佳.彩超對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動脈早期病變的診斷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12(2):96-7.
6辛月穎,袁鳳山,曠勁松.糖尿病視網膜血流動力學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1):173-4.
7蔣荷娟,姜成文.彩超對2型糖尿病患者眼底動脈早期病變的診斷應用〔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26(7):599-601.
8魏富春,戎健,陳玉群,等.2型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與視網膜病變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3;21(8):153-6.
9王曉玉,劉永銘,周新人,等.2型糖尿病患者脈搏波速度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10):122-3.
10黃明煒,陶連方,桂程麗,等.桂蠟膏對老年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甲襞微循環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微循環,2011;12(1):153-6.
〔2014-02-23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