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訓練并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高齡老年下肢功能障礙的療效
陸琦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人體科學實驗室,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目的觀察功能訓練與生物反饋療法對高齡老年下肢功能障礙患者下肢功能康復的療效。方法將55例高齡老年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Ⅰ(功能康復治療組)、對照組Ⅱ(生物反饋治療組)和研究組(聯合治療組),對照組每組18例,研究組19例。對照組Ⅰ僅做功能康復訓練治療;對照組Ⅱ僅以生物反饋療法進行治療;研究組在生物反饋療法治療基礎上與功能康復訓練進行聯合治療。于入選時及治療6 w后,對三組患者的功能獨立性和患肢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和比較。結果治療后,對照組Ⅰ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對照組Ⅱ較治療前有改善,但改善不明顯(P>0.05);研究組較治療前及對照組均改善明顯(P均<0.05)。結論針對高齡老年患者,單一功能康復訓練具有明顯療效,而單一生物反饋療法效果不理想,但聯合療法治療的效果更顯著,遠優于對照組單一治療的效果。
關鍵詞〔〕功能訓練;生物反饋;高齡人群;下肢功能
中圖分類號〔〕R743.1〔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廳規劃項目(2012BTY015)
第一作者:陸琦(1980-),男,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健身理論與實踐研究。
腦血管疾病后遺癥造成的偏癱等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偏癱患者康復治療的重點之一,就是幫助運動功能喪失或減弱并引起后繼功能障礙的患者重新在最大程度上恢復身體的運動功能〔1〕。而針對偏癱側下肢進行適量的肌力、協調能力等康復訓練,能對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起到良好治療效果,是康復期病人治療過程中常見的肢體功能康復治療手段。生物反饋療法是利用現代生理科學儀器,通過人體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饋,使患者經過特殊訓練后,進行有意識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訓練,從而消除病理過程、恢復身心健康的新型治療方法〔2〕。本研究針對偏癱病人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身心特征,設計了一套適合偏癱康復治療期患者下肢功能訓練的措施,并聯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發現聯合療效明顯。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參照我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3〕,經MRI或CT檢查證實的偏癱康復期患者55例,病程1~4個月,年齡70~85歲,男34例,女21例。病例入選標準:偏癱康復治療期存在單側下肢運動障礙的患者;意識清晰,無認知障礙,病情穩定;具有控制站立和步行能力;偏癱側下肢肌力在Ⅱ級以上可以接受功能訓練。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Ⅰ、對照組Ⅱ和研究組,三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治療方法對照組Ⅰ:僅做功能康復訓練,訓練內容以加強肌力、肢體伸展和協調能力練習為主。訓練內容:①雙腿伸屈訓練,取坐位或仰臥位,做雙腿伸屈動作,屈腿時雙手抱膝盡量屈膝,雙腳也盡量勾屈,伸腿時盡量雙腿伸直,雙腳也盡量繃直,以鍛煉患肢的伸展能力及肌肉的韌性,持續訓練5min左右;②健側方側走訓練,行走過程中健側腿先向健側方向側向邁步開立,然后患肢再收腿跟上,依次向健側方向行進,以鍛煉患肢的協調能力、肌肉力量及協調能力等,持續訓練10min左右;③雙腿交叉訓練,取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以免跌倒,做雙腳左右交叉行走練習,主要鍛煉患者的協調能力,同時對肌肉力量和行走能力的提高也有較大益處,持續訓練5min左右;④下蹲起訓練,取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以免跌倒,骨盆放松,做下蹲起動作,著重加強腿部肌力訓練,持續訓練3min左右;⑤患肢負重訓練,取站立位,手扶固定物以免跌倒,進行原地健肢前后邁步,有意讓患肢承擔體重,鍛煉患側下肢的支撐能力,持續訓練5min左右。如上內容每天依次訓練1次,每次訓練30min左右,共計訓練6w。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對照組Ⅱ:僅做肌電生物反饋治療。采用丹麥Danmeter公司生產的AM800型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儀進行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治療時患者取臥位,把治療儀電極貼在患肢近端股四頭肌、遠端脛前肌起止點表面皮膚上,采用自動模式,患者集中精力按照治療儀電腦語音提示活動患肢。刺激頻率35~50Hz,波寬200μs,刺激時間5~6s,間隔時間10~15s,打開視覺、聽覺開關,讓患者根據電腦語音提示、肌電信號的圖像顯示,調節刺激強度,誘導患者進行自身相關肌肉的運動。每天治療1次,每次治療25min左右,共計治療6w。
研究組:把功能康復訓練與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相結合,對患者進行聯合治療。治療過程:①以對照組Ⅱ方式,首先對患者進行25min左右的肌電生物反饋治療;②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后,讓患者調整休息15min左右;③待調整休息后,再以對照組Ⅰ功能康復訓練治療方式進行訓練治療,訓練治療內容、過程及訓練量等,均同對照組Ⅰ。每天聯合治療1次,共治療6w。
1.3療效評價于治療前及治療6w后進行評價。①采用Fugl-Meyer量表評分法〔4〕,對患者患肢進行運動功能評定,下肢運動能力總分為34分,分值越高說明肢體運動功能越好。②采取功能獨立性評定(FIM)量表〔5〕,對患者進行功能獨立性評定,FIM量表是評定日常生活能力的標準化量表,包含6個領域的18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為1~7分,故總分值為18~126分,其分值越高提示功能獨立性越好。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進行t檢驗。
2結果
三組患者治療前量表評分檢測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對照組Ⅰ與治療前比較各項指標改善明顯(P<0.05);但對照組Ⅱ改善不明顯(P>0.05);而研究組治療后各項指標較治療前及對照組均顯著改善(P<0.01,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各組對象患側下肢 Fugl- Meyer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Ⅰ治療后比較:2)P<0.01,3)P<0.05
3討論
下肢肌力對人體的平衡能力及運動功能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偏癱等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往往由于運動不足更容易造成肌力下降及肌肉萎縮等退行性病變,故而會進一步加重障礙病情。李華等〔6〕指出,肌力訓練不僅能增強肌力,還與平衡能力的增強有顯著關系,步態訓練中,股四頭肌、腘繩肌肌力提高,對增強膝關節穩定性、改善平衡能力非常重要,這也正是行走的必要條件。由此可見針對下肢運動障礙患者進行必要的肌力訓練很有必要。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的康復過程亦是一個運動再學習的過程,在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上來說,下肢運動能力、下肢肌力的恢復并不能保證下肢步行能力的自然恢復,提示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過程中,不但重視肌力訓練,同時也要重視對患者進行肢體伸展功能及協調能力等內容訓練〔7,8〕。本研究與上述已有成果相符。
生物反饋是從20世紀20年代通過監測到的肌電活動幫助病人進行放松訓練開始的,由肌電反饋到現在,已發展出皮膚溫度反饋、腦電反饋、心電反饋、血壓反饋等多種生物反饋技術,可通過直觀的視、聽把患者肢體運動狀況反饋給患者,使患者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和進行訓練,以達到調整機體功能的目的。何懷等〔9〕指出,運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可以提高患者主動參與意識,增強自信心,充分調動治療積極性,促進患者中樞神經傳導通路的建立和完善;也另有報道指出,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可促進腦梗死后腦內側支循環建立,加快全身血液循環,調節腦缺血區神經遞質水平,利于患者的康復,對腦卒中患肢運動功能的康復亦有很好的效果〔10,11〕。
高齡老年人各項身體功能衰退明顯,尤其患肢由于缺乏必要的運動鍛煉,以致肌肉萎縮且肌力更大程度上進一步喪失,而高齡患者喪失殆盡的肌力已較難支撐自身體重所帶來的負擔,即已嚴重缺乏維持身體平衡所必要的力量保障。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再次證明了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肌力訓練的必要性;同時也提示針對老年患者尤其高齡老年人患者這以特殊群體,身體功能衰退較嚴重,如果沒有必要的肌力做保障,單一的生物反饋療法較難取得明顯效果,進一步表明聯合治療的重要性。
4參考文獻
1柳小卉,王玲,袁玉霞,等.腦出血偏癱患者的路徑化健康教育〔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647-8.
2原黎君.肌電生物反饋刺激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1):850-2.
3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4):379-80.
4桑德春,紀樹榮,張纓,等.Fugl-Meyer量表在社區腦卒中康復療效評定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3):264-5.
5原天香,周志紅.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6):3136-7.
6李華,姚紅華,劉利輝.肌力訓練對偏癱步態的影響及下肢功能評定與步態分析間的相關性〔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1):34-6.
7宋清華.水中康復操訓練對膝關節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2):147-8.
8張亞東,丁俊華,鐵英.等速運動對老年人下肢肌肉平衡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6):2148-9.
9何懷,戴桂英,劉躍,等.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心理功能及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0):762-5.
10王剛,田洋,李卓明,等.生物反饋療法配合作業治療改善老年腦卒中患者單側空間忽略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313-4.
11楊迎民,蔣松鶴,張芳,等.肌電生物反饋電刺激配合中藥熏洗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4):295-7.
〔2014-03-07修回〕
(編輯安冉冉/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