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中 吳一平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當前的發展時期,必須厘清“四化同步”的理論內涵、發展本質、發展要求和實現路徑。
“四化同步”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具有深刻的基本內涵。
第一,“四化同步”發展的經濟內涵。“四化同步”發展意味著城鄉經濟一體化,資源、資金、技術等要素基于市場機制作用,在城鄉地理空間上,在不同產業間有序流動、優化配置。
第二,“四化同步”發展的社會內涵。“四化同步”發展意味著城鄉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調整,使城鄉共同分享公平的發展環境和生存空間,實現社會安定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四化同步”發展的生態內涵。“四化同步”發展意味著基于社會整體利益和人民基本需求,全面納入各產業和城鎮、生產和生活的整體社會生態系統,構建共建、共有、共享的生態系統。
第四,“四化同步”發展的文化內涵。“四化同步”發展意味著基于城鄉文化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等,客觀科學、與時俱進地統籌城鄉文化價值觀,有機融合鄉土觀念和現代城市文明,促進城鄉社會發展一體化。
第五,“四化同步”發展的機制內涵。依托“四化”構建有效集聚、有機結合、深度協作的優化空間網絡系統,以城鎮化作為需求創造端,以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作為供給保障端,以信息化作為檔次水平提升端,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市場指向性。同時,結合“三農”問題挑戰,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拉動農業現代化,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均衡發展。
第一,“四化同步”發展的邏輯起點在于“同步”。“同步”意味著兩個或兩個以上隨時間變化的量或事物保持一定相對比例的組合關系。“四化同步”發展的本質在于“四化”是一個整體系統,不僅關注“四化”四個組成層面本身的發展,更應關注四個層面間的互動,在互動中實現同步,在互動中實現協調,逐步實現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由舊到新的運動變化、發展壯大。
第二,“四化同步”的關鍵在于四個層面及其亞層面的多維有機組合。“四化同步”四個層面及其亞層面相互之間構成一定的相對組合關系,保持一定的相對速度,個體和整體都分別由初級到高級,由不發達到發達地運動變化發展。可見,“四化同步”并不意味著“四化”中的“單化”之間都必須保持同一相對比例、同一發展速度,關鍵在于“四化”之間的有機內在結合,內在互動,互為條件,互為動力,相互促進,漸進性穩步良性共同發展,逐步提高耦合協調性,整體最優可持續。
第一,“四化同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選擇。“四化同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偉大事業中經濟發展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有機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著重推進工業化,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后,工業化與城鎮化加速發展并相互影響促進,但農業現代化滯后;新的歷史時期,信息化正滲透于其他“三化”發展,因而需要歷史地選擇“四化同步”發展道路。
第二,“四化同步”發展是中國特色現代化建設理論體系的深化。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十七大報告提出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協調”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四化同步”發展,契合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反映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我們黨從理論層面上對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的準確把握。
第三,“四化同步”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四化同步”發展的內在要求與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等基本要求具有內在一致性。“四化”的全面特征基本上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所有重要領域;“四化”的協調性特征意味著系統發力、相互推動、進程協調、動力持久。
第四,“四化同步”發展是資源要素配置模式的系統化提升。“四化同步”的資源配置涵蓋土地、資本、勞動三種基本要素,以及滲透性非常強的技術要素,是尋求資源約束條件下的最優社會生產函數解。“四化同步”發展的結果取決于政策取向、自然稟賦、國際背景等因素。“四化同步”發展就是平衡增長動力、改變要素約束系數、系統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模式,轉變發展方式。“四化同步”發展既是目標追求,也是發展模式。
第一,把握“四化同步”的整體性。“四化同步”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四個層面之間互相影響。工業化可為城鎮化提供動力,城鎮化可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又可為工業化和城鎮化提供一定保障,信息化融合在三者之間。因此,推進“四化同步”發展要注意“四化”的緊密聯系,不過于偏重某一層面,把握共同發展、全面發展的整體性要求。
第二,把握“四化同步”的協調性。“四化同步”中的農業是四個層面最薄弱、最基礎的部分,推進“四化同步”發展要注意發揮其他“三化”的優勢,利用積累促進“三農”發展,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可偏安一隅,在內外結合中推動農業現代化,使“四化”發展相協調。
第三,把握“四化同步”的綜合集成性。“四化同步”不是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等四層面簡單疊加,而是依托四者間的相互滲透、相互推進、相互融合,實現業務綜合集成、產業鏈協同集成、發展環節優化再造集成、生產方式柔性智能集成、生產服務一體化集成。
第四,把握“四化同步”的可持續性。謀求新型工業化,以實現資源利用的可持續;謀求信息化及其科技飛躍,以實現技術創新達到可持續;謀求城鎮化激發經濟需求,以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謀求農業現代化不斷增加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以實現“三農”發展可持續。
“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其根本優勢在于能夠支撐起大規模、社會化的協作。深入推進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促進信息化融合工業化的深度加大,協同城鎮化的能力增強,融合農業現代化的范圍更加廣泛,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從而形成“四化同步”發展的新格局。
第一,推進“互聯網+協同制造”,加快我國制造業“智慧”轉型。加快信息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推動研發設計數字化、生產過程自動化、裝備制造智能化、經營管理網絡化及全流程集成,全面推行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重點支持制造企業積極發展在線檢測、實時監控、遠程診斷、在線維護等新應用,創新發展工業控制芯片、高端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發展,促進信息化成果在生產性服務業中的應用,支持和鼓勵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現代物流、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深化會展、創意、租賃、技術服務外包等領域的信息化應用。依托產業園和重點企業,推動建設專業信息服務平臺,面向行業、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技術研發、產業鏈協同等服務。
第二,推進“互聯網+城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重點發展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水務等智能系統,加快推進供排水、供氣、供暖、防災、橋梁、道路等基礎設施管理智能化;整合城市服務資源,建設綜合服務平臺,打造覆蓋廣、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務應用體系,提高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水平。
第三,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智慧農業發展。圍繞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積極推進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工程,深化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各領域的應用,支撐現代農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開展精準農業示范,加快農業基礎設施、裝備與信息技術全面融合,加強農業生產環境及防災減災監控、農業投入品監管及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監測,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構建以特色農產品交易為核心的農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發展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經營業態。加強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開展農村信息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村信息技術教育普及率。
第四,推進“互聯網+公共服務”,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創新政府公共事務管理新模式,利用“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手段,積極打造歡迎社會公眾參與的穩定發展新機制,穩步推進社會公眾參與政府公共事務的交流溝通與監督評論,提升社會公共事務的公正合理性。完善公共事務關注、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務回應的快速響應機制,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決策能力和回應水平,促進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達國家無一不重視先進制造業的作用,重塑制造業的新優勢。美國在2012年就提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實施了工業4.0計劃,日本出臺了《機器人新戰略》。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重點工程,希望通過“三步走”來實現中國的制造業強國目標。發揮工業化在“四化同步”中的主導地位,必須落實好《中國制造2025》,確保工業化對“四化同步”發展的雄厚的產業支撐。
第一,提高制造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強化制造領域的人力資本培育積累。逐步完善適應制造領域產業發展規律的人才學習、工藝實習和持續提升機制;高度重視海外國際優秀人才的交流引進,促進海外人才學習培訓、引進使用機制的常態化、多元化;按照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動態要求變動,及時調整高校專業人才培育目標和訓練方案,真正提高培養與使用的契合程度。打造制造領域的國際跟蹤學習合作機制。緊跟國際制造的技術工藝前沿,高度關注國際制造的技術創新最新進展,及時跟蹤學習,消化吸收最新制造知識。持續優化產業支持政策環境。順應新世紀國際制造業發展新趨勢,積極促進特殊優惠政策的普惠化。
第二,加大對“新基礎設施”的投入。“云(云計算、大數據)、網(互聯網、物聯網)、端(終端、APP)”是“互聯網+”賴以發揮作用的“新基礎設施”,是我國制造業智慧化的基礎和薄弱環節。要高度關注“云、網、端”等信息化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擴充容量,提升服務水平,為工業化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要高度關注“云、網、端”的運行安全,提升系統的整體安全水平,同時強化安全研究投入,推動軟硬件配套創新,打造專門化的完善的信息安全認證體系。
第三,搭建先進制造業支撐平臺。依托行業龍頭企業創建一批高端研發中心,圍繞重點行業,引導和鼓勵行業中的創新領軍企業牽頭組建行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快工業云創新平臺示范項目建設,促進創新資源共享;加快培育一批工業設計產業園;打造一批工業軟件產業示范基地;及時打造和進一步完善制造領域創新的融籌資平臺;構建制造領域的“雙創”空間;完善各類制造領域創新發展的孵化器。
城鎮化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基礎平臺空間,其要素承載功能建設、其人口轉移和就業保障能力的打造,對“四化同步”其他三大層面功能的發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加快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以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提升“四化同步”的引導力。
第一,加快城市群發展。統籌城市群發展,使其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著重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推動其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空間結構優化、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質量提升。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使之成為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第二,增強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要進一步健全現代產業體系,壯大經濟實力。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強與周邊城鎮基礎設施連接和公共服務共享。
第三,增強縣域城鎮體系的支撐作用。各個層級的縣域城鎮要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目標要求,依托自身的資源稟賦和開發程度,依據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關注自身的發展潛能和短期追求,穩步推進縣域城鎮的空間框架擴大和規模水平提升。
第四,打造特色鮮明的中心鎮。中心鎮承擔著縣城、縣級市的部分副中心職能,并擁有部分縣級管理權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在特色中心鎮建設中,一方面,要做好特色中心鎮的鎮域總體規劃、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產業園區規劃、歷史文化名鎮規劃等,為科學地規劃建設提供合理的依據和參考。另一方面,要充分借鑒國內外特色村鎮建設的成功經驗,總結出縣域特色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的典型模式。在加快特色中心鎮建設的同時,引領縣域其他一般性建制鎮向特色鎮發展,以打造中心鎮功能為目標,促進縣域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的整體優化,構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合理轉移條件,以促進縣域經濟的轉型發展。
第五,積極穩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深入研究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流走向,結合現有發展實際基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功能配置;完善政府激勵引導機制,創新社會力量幫扶機制,鼓勵支持各方力量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形成建設發展合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做好產業基礎打造、土地資源流轉、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配套。
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發展的基礎和根基。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穩定農業基礎地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融合提升功能,工業化的先導支撐功能,突破農業發展的要素約束和資源供給束縛,依托城鎮化承載人口轉移,保障勞動要素就業吸納,打造農業發展新的發展模式、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
第一,提升農業綜合發展能力。優化產業布局,促進比較優勢明顯的“三農”產業集聚發展,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產業帶,打造利益共享的全景產業鏈。構建“三農”要素的優勢產區聚集機制,引導生產、儲運、加工、流通等基礎設施的區域集聚新優勢。持續加強農田及其配套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打造糧食生產安全保障的基礎。
第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高度關注農業的循環、特色和休閑等天然特征,密切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之間的聯系。促進生態產業、觀光產業、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打造多元化的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
第三,創新農業服務體系。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打造“四化同步”組織基礎。依托利益聯結紐帶,打造生產過程高度專業化、生產經營集約化、生產技術集成化、生產服務社會化的農業經營管理組織格局。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支持農業科技組織、農業院校與農產品企業互動交流,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多元參與,提升研發、推廣與產業化的一體化水平。
第四,推進農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依托勞動要素流動、科技信息交流、生產裝備服務、生活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完善,集成和整合資源,降低農民或農業企業獲取、利用這些資源的成本,增強他們使用現代服務要素的偏好,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農業科技聯盟,積極打造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提升農民開拓市場的能力;發展農村電商,重點發展鮮活農產品物流,加快實施冷鏈物流標準化,逐步解決鮮活農產品“最后一公里”瓶頸問題;組建“上下聯通、資源共享”的信息服務網絡。
第一,創新城鄉產權制度。積極探索、創新城鄉產權制度改革路徑,消除對“四化同步”發展的相應約束。探索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機制。以物權利益保障為目標,轉變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思路,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頒證順利進行。創新土地權益擔保抵押新機制,促進“三農”領域融資新突破,確保土地要素收益的多元化合理分享。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破解土地要素的碎片化問題。創新農村土地互利互換新機制,促進土地經營適度規模化集約化和形式多元化。積極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管理的多元化創新,打造形式多元的產權管理新模式。積極探索構建農村集體產權的股份合作多元化模式,明晰權責、分擔風險、共享收益。打造農村集體產權的監管機制,保障農民對農村集體產權的知情權、處置參與權、收益分配權。改進農村土地征用機制,明晰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辦法,堅決杜絕土地征用的違法違規行為。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辦法,確保弱勢群體對土地增值收益的分享比例,保障其長遠生計可持續。完善土地征收增值利益使用機制,確保“三農”發展可持續。
第二,創新城鄉公共服務制度。加快研究制定針對城鄉公共服務領域的專門性法律法規,提升城鄉公共服務的法律保障水平。進一步明晰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方向及重點,加大對落后貧困區域基本公共服務的扶持力度。應增加區域轉移支付一般性方式所占的比例,減少特殊性的優惠轉移支付,研究區域稅金征收總量、結構平衡的辦法,對人口承載貢獻大、就業吸納保障付出多的區域,減少其稅金上解,緩解外來流動人口較多區域“四化同步”發展的財政負擔;創新城鄉公共服務的社會參與多元化機制,積極鼓勵培育社會化的公共服務提供者。
第三,創新投入機制。依托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稅收源泉,以“四化同步”協調發展為引領優化稅收結構,重點提升一般性轉移支付在整體財政體系中的規模和份額。均衡區域財政能力,加大對財政能力較弱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扶持力度,注意區域生態環保財政力量的統一調配,確保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專項補償落實到位。積極探索小城鎮的財政運作機制改革,擴大鎮級層面的財政權限,確保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充實、維護得到落實和管理得到加強。整合“四化同步”基金投入資源,優化基金投入結構,嚴格小城鎮發展、創業投資等基金的設立運作程序,提高“四化同步”投融資社會化水平。
第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全面謀劃,積極應對,努力將每年可能轉移到城鎮的人口培養成專門化人才,提升其理論基礎知識,訓練其專業技能,以契合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對產業人才的新要求。強化政府政策扶持,構建學習提升鼓勵機制,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契合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強化產業人才和職業農民的持續教育,關注職業技能提升的長效性累積效應,保證城鄉發展所需人才的可持續。多方籌措培訓經費,將基礎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構建多元專項培訓經費投入體系,保障專業人才培訓的經費投入及其可持續。促進培訓機構的規范化管理,明晰準入機制,打造以政府公益性為基礎,社會組織多元化參與的人才培養體系。
[1]馮獻,崔凱.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同步發展的現實選擇和作用機理[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
[2]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在實踐中探索區域科學發展之路——河南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三化”協調發展的認識與思考[J].中州學刊,2012,(3).
[3]張占倉,楊迅周.“‘三化’協調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研討會綜述[J].管理學刊,2012,(5).
[4]蘇振鋒,謝青.工業化是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動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3-13.
[5]翟淑君.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相互關系[N].青海日報,2013-07-15.
[6]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bj/2014-03-17/c_126274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