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巨型城市區的識別與格局

2015-12-30 22:58:51文余源于俊雅
中州學刊 2015年11期
關鍵詞:結構優化

文余源+于俊雅

摘要:以全球城市為區域發展中心的“巨型城市區”(Mega-City Regions,MCR)概念最早由P. Hall正式提出后,其作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種新型城市化空間形態受到廣泛關注,并成為歐美國家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區域單元。在我國,巨型城市區的標準應從人口密度、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及其占城鎮人口比重、從業人員非農比重、高級生產服務業區位商和網絡聯通量等方面識別。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城市化戰略格局為基礎,可識別出初步形成、正在崛起、潛在發展三種類型10大巨型城市區,它們構成了我國新型城鎮化推進“兩橫三縱”戰略格局的中堅骨架,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支撐性空間單元。

關鍵詞:巨型城市區;識別標準;三種類型;未來定位;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5)11-0030-07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逐漸轉變為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競爭,提升區域競爭實力是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的關鍵。巨型城市區作為城市群的高級形態已成為世界各國為重構全球空間競爭優勢而競相打造的戰略著力點,美國構建了從大西洋西岸到太平洋東岸橫跨北美大陸的10大巨型城市區,歐洲重點發展從荷蘭蘭斯塔德到瑞士北部幾乎縱貫歐洲的8大巨型城市區,其他大國也開始謀劃行動。可以預計,巨型城市區將是新一輪全球競爭的重要途徑和戰略單元,并引領世界城市化發展的未來方向。我國要形成新的空間競爭優勢,必須設計并打造若干既服務國內區域整體發展格局,又支撐參與全球競爭的巨型城市區。

一、巨型城市區的概念、特征與界定

1.巨型城市區概念

早在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Gottmann就以城市化較高的美國東北海岸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城市區的研究。但一般認為,巨型城市區(Mega-city Region,MCR)概念最先由Hall(1999)提出,此后學者們對其內涵進行了廣泛探討,如Scott等(2001)認為巨型(全球)城市區是由一個網絡中相互聯結的若干中心城市組成的全球經濟引擎,是聚集企業集團和企業網絡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地域平臺。Hall等(2006)在其著作《多中心大都市:來自歐洲巨型城市區域的經驗》中給出了具體的定義:巨型城市區由形態上分離但功能上相互聯系的10—50個城鎮集聚在一個或多個較大的中心城市周圍,通過新型勞動分工凸顯其巨大經濟力量的多中心城市區域。Weidner等(2013)將巨型城市區解釋為通常由高速鐵路和貨物流系統連接的區域或跨國網絡。Hoyler等(2009)認為巨型城市區是一個大地域范圍內蔓延,包含通勤距離之內的眾多城市和擁有一個以上國際空港將該區域聯結世界各地的一種城市形態。Thierstein等(2013)認為,巨型城市區不僅具有人口規模和實體聚落結構的簡單屬性,而且具有在不同地理尺度上將各區域與其他各城鎮相聯結的社會經濟關聯過程特征。不同學者對巨型城市區內涵闡釋的共同特點是都強調了多中心城市與區域聯結一體和作為整體具有全球經濟影響力或節點的特征。事實上,巨型城市區概念產生于全球化和快捷交通、通信網絡迅猛發展的背景之下,并被賦予全球城市與服務中心的功能。巨型城市區與學界使用的大都市帶(Megalopolis)、全球城市區(Global-city Region,GCR)、大都市區(Metropolitan Regions)、巨型區(Megaregion)、星球都市化區(Planetary Urbanization)、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等概念既有聯系又存在很大差別。各概念都以大都市帶為基礎,星球都市化區代表了超越所有地理空間的全球城市系統(Harrison等,2015);巨型區則包含了兩個以上密切聯系的城市系統,強調城市系統間的作用機制;全球城市區、巨型城市區、大都市區、城市群等概念表示由一個或多個城市組成的單個城市系統;城市群是中國特有的多城市集聚概念,巨型城市區與之相比,多中心性與網絡性特征更為明顯,并強調中心城市具備全球城市的國際性功能;大都市區范圍的界定側重于區域內大規模的經濟聯系,強調規模經濟效應,全球城市區則是大都市區概念在世界范圍內的延伸,淡化了國家邊界的影響,巨型城市區與之相比,形成因素更具綜合性,內部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聯系緊密。

2.巨型城市區特征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巨型城市區特征主要從多中心性、功能性、網絡性等三方面來考察。

(1)多中心性。Hall等(2006)在定義巨型城市區時指出了其多中心性特征。巨型城市區產生經歷了一個從中心大城市到鄰近小城市的擴散過程,由首位城市開始逐漸衍生出二級、三級城市,各級城市間實現了相對完整的功能分工和互補合作方式,由此形成了等級異質多中心體系,因此多中心性是巨型城市區的顯著特征。Hall(2001)認為全球(巨型)城市區內部典型的地理特征是其多核性。Hall等(2006)在識別了歐洲8個巨型城市區后,利用各區域面積、人口、就業和通勤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判斷各巨型城市區發展的多中心特征呈增強趨勢。Hagler(2009)在識別了美國11個巨型城市區后,依據面積、人口密度、經濟增長和就業等數據也得到了類似結論。張曉明(2006)用人口規模、人口密度以及生產性服務業區位商數據分析發現長三角巨型城市區多中心性特征明顯。于濤方等(2007)研究京津冀和于濤方等(2009)研究珠三角,同樣發現二巨型城市區均存在多中心性結構。羅震東等(2011)對長三角巨型城市區城市間動車組每日車次數測度并證明了該區域功能多中心特征的存在性。

(2)功能性。由于巨型城市區是在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也是全球經濟體系的節點,其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具有全球城市功能,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或者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根據Hall等(2006)的研究,巨型城市區的基本單元是“功能城市區”(Functional Urban Region,FUR),FUR是以就業規模和密度定義的中心以及與該中心通勤聯系的環(ring)組成。各FUR間由高級生產服務業產生的空間流和信息流將整個巨型城市區緊密聯成一體,并形成在全球城市網絡中承擔國際節點功能的城市區域。張曉明(2006)的研究表明長三角巨型城市區在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金融保險、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方面承載重要功能并在區域中呈多中心分布。

(3)網絡性。城市區內部是由功能上相互聯系的若干城鎮組成,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區域經濟重心由加工制造轉到服務生產領域,重點發展高端服務業,即生產性服務業(Castells,1989),這種知識密集型服務,使城市區內部聯系日益密切,逐漸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因此使巨型城市區呈現網絡性特征。Hall等(2006)通過問卷和訪談對巨型城市區的商業旅行和信息通信進行分析,發現隨著交通便利和通信方式的網絡化,公司業務范圍和區域不斷擴大呈網絡化分布。Ross等(2011)通過分析美國巨型城市區中個人平均旅行數上升、汽車占有率下降、通勤時間變長、貨運占國內總商品流動量增大以及位于巨型區內的主要機場延遲率增加等問題,認為巨型城市區網絡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區內城際客運鐵路網絡開發計劃的支持。張曉明(2006)通過交通網絡數據和生產性服務業經濟網絡連通性分析認為長三角巨型城市區的各FUR實現了較好的網絡聯結。

3.巨型城市區界定方法

巨型城市區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三種方法:基于人口和就業等描述性分析、基于區域經濟聯系分析、基于定性和經驗分析。巨型城市區的界定過程常常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

(1)基于人口和就業等描述性分析。

在歐洲,Hall等(2006)將巨型城市區的分析單元定義為FUR,其POLYNET項目組提出FUR是由一個根據就業規模和密度定義的中心和根據與中心的日常聯系來定義的“環”組成的。其中,中心的標準是單個或連續的就業規模2千人以上、就業密度7人/hm2以上的最小統計單元,而“環”的界定標準為居住在其范圍內10%以上的勞動力到相應中心的日常通勤。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通過人口增長、美國郊區的建設、非均衡增長模式以及受約束的基礎設施這些指標,對巨型城市區展開了識別工作;弗吉尼亞理工大學主要基于空間連通性,包含了以人口和通勤模式為表現形式的地點和流的標準;RPA(美國區域規劃協會)在兩方研究基礎上,建立了一個評分系統(Hagler,2009),包括五個等權變量,通過評分加總進行排位來確定巨型城市區。

(2)基于區域經濟聯系分析。Ross等人(2009)認為以往巨型城市區的界定標準往往進行描述性分析和利用全球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映射,忽視了區域內和區域間的經濟聯系,他們則利用數學模型,對商品流的經濟功能關系進行衡量,界定分三階段:用核心區域和受其影響的區域確定大都市區域;識別功能區域,測量交互區域;根據距離和鄰近情況界定空間范圍,并據以識別了美國10個巨型城市區。對中國巨型城市區的界定多以經濟數據作為指標,張曉明(2006)以非農地區從業人員、非農從業人員占城鎮人口的比重和從業人員非農比重三項指標界定長江三角洲的巨型城市區的范圍;李少星(2011)同樣以長三角為例,使用了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數據,構建區域產品盈余量指數,結合多個時間截面,分析長三角巨型城市區的演變進程;趙作權(2013)利用基于平均距離的空間網絡聚類方法,運用城市消費品零售總額、城市交通距離等數據,劃定了我國未來可能出現的10個巨型區的范圍。

(3)基于定性和經驗分析。Contant等(2005)通過居住模式、環境(分水嶺、自然界限)、交通、經濟(通勤、人口流通量等)和文化指標,結合地理信息系統,確定了皮埃蒙特—大西洋巨型城市區邊界。2008年,Florida等人以全球夜光指標為基準,輔以GDP、人口、專利和明星科學家等4個指標,確定了全球經濟的40個巨型區,得到聯合國人居署的認可和推崇。羅震東(2011)選取長三角巨型城市區城市間動車組每日車次數作為其界定標準,對區域內的功能多中心程度進行測度。

綜上,巨型城市區的概念內涵不斷發展豐富,其界定方法有不同視角和方法,世界范圍內的巨型城市區具備多中心性、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與網絡性特征,巨型城市區越完善,特征越鮮明。

二、巨型城市區識別標準

國外對巨型城市區的界定主要有人口和就業等描述性分析、區域經濟聯系分析、定性和經驗分析三種方法,由于地理區位環境的客觀性,學者對巨型城市區的界定普遍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國內側重于運用經濟指標作為巨型城市區的界定標準。由于各區域客觀環境、經濟發展現狀不同,各學者、機構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巨型城市區界定標準。借鑒Hall等(2006)、張曉明(2006)和Hagler(2009)等學者的成果,本文從人口密度、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及其占城鎮人口比重、從業人員非農比重、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功能(用區位商衡量)、網絡聯通總量等六個指標來設定我國巨型城市區的界定標準。

1.人口密度

選取該指標參考了Hagler(2009)的研究,人口密度可以解釋現有的人口中心,豐富的人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到2030年,中國人口增長將達到頂峰14.3億人左右,有至少2億的人口進入城市(蔡昉,2010)。這將為巨型城市區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有利于巨型城市區多中心性的擴張。

2.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及其占城鎮人口比重

就業密度可以解釋城市區的就業中心(Ross,2011),并可反映巨型城市區的多中心特征。但考慮中國一產從業人員較多且往往處于城市邊緣地區,距中心較遠,因此為了能夠更準確地衡量非農就業中心,借鑒張曉明(2006)成果,采用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及其占城鎮人口比重變量來測度非農產業的就業密度,以反映巨型城市區的多中心性特征。

3.從業人員非農比重

根據Hall等(2006),城際客運、貨運量衡量的城市間連通性,可以反映網絡性特征。但因城際客、貨運量數據難以獲取,故采用從業人員非農比重進行替代,該指標值較高說明地區非農化水平較高,第二、三產業相對發達,資源流動性強,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聯系密切(顧朝林等,2002),能反映出巨型城市區的網絡性特征。

4.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區位商

巨型城市區功能主要由高級生產性服務業決定,區內不同FUR可以形成功能分工和互補,因此功能多中心性可用FUR中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區位商來度量。根據Hall等(2006)對高級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和結合我國統計數據可得性,本文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包括交通物流業、金融保險業、科技教育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等五大類。各服務業在FUR中的區位商采用產業就業人口計算。

5.網絡聯通總量

發達的巨型城市區不僅具有明顯的多中心性特征,各城市間還有相對完善的經濟聯通網絡。生產性服務業功能主要由地級以上城市承擔,因此選擇地級以上城市來分析巨型城市區服務功能的網絡連接度。根據張曉明(2006),FUR間經濟聯通量可用下式衡量:

Rij=PiGi×PjGjD2ij×Si×Sj ? ? ? ? ? ? ? ? ?(1)

上式中,Rij為FUR之間功能的聯系強度,Pi、Pj分別為兩個FUR在該行業的就業人數,Gi、Gj分別為兩個FUR的生產總值,Si、Sj是兩個FUR該行業的區位商,Dij是兩地之間的公路里程距離。FUR的網絡聯通總量是將上述五個生產性服務業聯系強度的加總。

參考Hall等(2006)和張曉明(2006)界定巨型城市區和FUR的標準,并前瞻考慮我國城市化快速推進中大都市伸展區(顧朝林等,2002)也會快速融入巨型城市區的客觀趨勢,本文選取以縣域(2010年行政區劃標準)為FUR單元的指標設定為:人口密度大于300人∕km2,非農產業從業人員數量超過20萬人,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占城鎮人口比重大于50%,從業人員非農比重超過60%,生產性服務業區位商1以上,網絡聯通總量1.6以上(表1)。

三、中國巨型城市區與格局

1.數據來源與說明

本研究大陸數據主要采自《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分縣資料》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1》,提取人口規模、人口密度(根據六普數據)、分行業從業人員、從業人員結構、經濟規模等5類指標,香港和澳門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相關資料得到,臺灣省本次因數據原因未分析。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由前文所述標準確定FUR,再結合經濟發展的聯系和行政規劃的完整性,對巨型城市區范圍進行適當調整。

以往對城市群的研究都以地級市作為基本分析單元,雖然形成的城市群范圍較大,但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城市群內部許多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并不密切。本文借鑒歐美巨型城市區的研究經驗,結合我國的行政體系,對巨型城市區的識別嘗試以縣域為基本分析單元構建FUR(功能性城市區域),通過細化分析區域,可以更加準確地描述區域之間的聯系。考慮到地級以上城市下轄的區多連接成片且承擔相似功能,本文將這些區合并為市轄區來進行分析,例如,將蘇州市的姑蘇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和吳江區合并為蘇州市轄區并作為一個FUR。

2.巨型城市區識別

巨型城市區必須是城鎮化具有較好基礎的地區,故本文首先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城市化戰略格局確定的21片區域為基礎,對所涉縣域進行初步篩選。其次,以《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分縣資料》為依據,以人口密度、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及其占城鎮人口比重和從業人員非農比重四項指標按照表1的界定標準,再次對縣域進行篩選處理。再次,根據各縣域間經濟聯系的緊密程度確定巨型城市區范圍,由于巨型城市區的發展水平與生產性服務業密切相關,因此采用各縣域的生產性服務業區位商和網絡聯通總量兩項指標進行衡量,并適當結合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來確定FUR,最終識別出巨型城市區。最后,依據滿足判斷標準的程度對中國巨型城市區進行類別劃分。

按照這一識別思路,共識別出10個巨型城市區,如表2所示,其中有3個初步形成的巨型城市區,4個正在崛起的巨型城市區,3個潛在發展的巨型城市區。

從巨型城市區發展現狀來看,只有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巨型城市區基本達到了界定標準,其他城市區至少有一個指標不達標,還處于崛起中或是潛在發展的巨型城市區域。并存在空間上的碎片化和格局上的不均衡問題。

3.巨型城市區格局

(1)初步形成的巨型城市區。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已初步形成巨型城市區,具備了多中心性和網絡性特征,并包含(準)全球性中心城市。其中京津冀城市區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唐山、廊坊與之相連,其他地級市轄區零星分布,多中心特征初步顯現,但FUR間整體經濟聯系度較低,地方發展不平衡,尚未形成合理的功能性分工。長三角巨型城市區內上海是核心,其北翼的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與上海市聯結成片,外接安徽的滁州和天長市,南翼的杭州、嘉興、寧波與上海毗鄰,最南端的溫州、臺州處于巨型城市區的邊緣,但總體上長三角巨型城市區發育良好,多中心性和網絡性特征明顯,區域發展較均衡,形成了相對合理的功能性分工。珠三角巨型城市區中香港、廣州、深圳、佛山是區域中心城市,香港經濟首位度最高,集中了核心總部功能,廣州人口首位度較高和其他生產性服務功能突出,深圳一極日益凸顯,而日常制造業和服務功能則散布于該地區不同城市,汕頭、揭陽、潮州和整個巨型城市區有相接連綿成片的趨勢,區域內經濟聯系比較密切,多中心性初見端倪。

(2)崛起中的巨型城市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長江中游和海西4個城市區屬于此類,其中遼東半島城市區中沈陽、大連和鞍山的中心性較明顯,目前已初步形成沈陽和大連市雙中心發展格局。山東半島城市區中青島首位度較高,濟南、煙臺、威海、濰坊市處于第二梯度中心城市,呈現青島—濟南雙核和多中心網絡格局。由于武漢、長株潭和環鄱陽湖城市區的生產性服務業網絡聯通度較高,三個城市區經濟聯系較密切,形成了事實上以武漢、長沙和南昌為核心的多中心架構,伴隨《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實施,三個城市區將連接一體形成長江中游巨型城市區。海西城市區散落型多中心性特征明顯,廈門、漳州和泉州連為一體,北部一隅以福州為中心,整體網絡性特征偏弱。

(3)潛在的巨型城市區。哈大長、成渝和中原—關中是3個潛在發展的巨型城市區,哈大長城市區發展中哈爾濱市首位度較高,齊齊哈爾和長春市處于第二梯度中心,多中心初現。成渝城市區呈現明顯的成都—重慶雙中心特征,德陽、綿陽、宜賓和樂山作為以成都市為中心的南北兩翼,處于第二梯度中心城市。以鄭州市為中心的中原城市區和以西安市為中心的關中城市區經濟往來密切,將東西向對接連片形成中原—關中城市區,鄭州市和西安市為巨型城市區發展的中心城市。三個潛在的巨型城市區共同特點是多中心性特征已然顯現,但服務功能分工較弱,網絡性特征有待培育。

(4)空間碎片化和分布不均衡。目前,中國10個巨型城市區均有多中心性的發展趨勢,城市區內部經濟聯通量較高,巨型城市區經濟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大,但只有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3個巨型城市區嚴格符合界定指標,其他城市區規模偏小,城市區內部FUR空間分布呈現碎片化特征。這一方面與采用縣域作為FUR單元有關,達到指標界定標準的FUR以市轄區為主,因此FUR分布較稀疏;另一方面基于交通和經濟聯系的密切性,各個FUR作為周邊區域發展中心通過中心性和網絡性測算,與其他FUR經濟聯系緊密,盡管部分FUR空間上是散落的。但從總體來看,我國并沒有形成完全成熟的巨型城市區發展格局,未來這種碎片化的空間分布有待于進一步發展連接成片以增強其內部凝聚力和對外輻射力。從巨型城市區分布來看,主要集中于“人口線”以東地區,西部地區只有成渝城市區和中原—關中城市區的一部分,地域分布不均衡,未來在中西部還需要培育若干巨型城市區帶動廣大內陸地區發展和平衡東西差距。

四、中國巨型城市區未來發展優化探討

巨型城市區的發展目標是著眼于全球城市體系節點樞紐的定位,未來國際競爭的單元將不再是單個的大型城市,而是以多中心城市聚合、功能強大的巨型城市區為基本單元。因此,構建巨型城市區體系將是我國全球化新形勢下參與世界競爭的戰略性新任務。針對我國目前巨型城市區發育薄弱實際和空間格局不平衡問題,以我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為依據,從著重培育和優化我國巨型城市區角度,未來應著力建設形成3個世界級巨型城市區、4個國家級巨型城市區、3個區域級巨型城市區和5個地區級巨型城市區的空間結構。

1.重點提升3大世界級巨型城市區

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巨型城市區不僅是我國區域發展的引擎,而且是全球40個世界級巨型城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Florida等,2008)和聯結全球城市體系的重要樞紐。這三大地區分布于東部沿海,區位條件好,是國際貿易往來的重點區域,承擔著各種國際生產要素的流動與擴散職能,主宰了中國經濟發展進程,是我國發展相對成熟的巨型城市區,伴隨我國大國崛起,其國際影響將不斷增強。未來發展,這三個巨型城市區應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主動融入國際巨型城市區體系,著力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重點發展高級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提升其全球金融服務、科技教育、信息服務、商貿服務、交通物流的范圍和質量,其中京津冀巨型城市區應著重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長三角巨型城市區應努力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力最強的世界級城市區,珠三角巨型城市區應打造成為亞太地區最具競爭活力的城市區。三大巨型城市區通過擴大跨國輻射帶動效應增強其國際經濟網絡的控制引導力,提升其在世界巨型城市區體系中的樞紐能級和中心引領地位。

2.著力建設4個國家級巨型城市區

崛起中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長江中游和海西4個巨型城市區分布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巨型城市區毗鄰,其自然條件、基礎設施良好,經濟發展快速,區位優勢明顯,輻射帶動力強,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重點承載地區。未來發展,一方面應積極改善投融資環境,提升各城市區內中心性城市的聚集輻射力,增強其區域門戶作用,大力發展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強化巨型城市區與其外圍地區的“空間流”聯系,促進功能分工協作和區域聯動一體化。另一方面,各巨型城市區應依托其良好區位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世界級巨型城市區的合作,盡快建起參與全球競爭的戰略產業支撐體系,避免盲目性和重復性建設,形成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優勢和品牌形象。定位上,遼東半島巨型城市區應建成為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產業帶;山東半島巨型城市區應以藍色經濟示范區、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和融入國際競爭體系的特色產業基地作為發展方向;長江中游巨型城市區應依托長江經濟帶戰略和圍繞“兩型”社會內涵,建設國際生態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和樞紐;海西巨型城市區應以臺海區位優勢、福建自貿區建設和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為依托,努力拓展對外發展空間,打造聯結臺海、長三角、珠三角和東南亞的國際開放型城市區。

3.穩步推進3個區域級巨型城市區

哈大長、成渝和中原—關中三地區是我國未來潛在崛起的巨型城市區,它們位于我國城市密集區相對邊緣的地區,自然條件良好,資源豐富,是我國傳統的農業區和糧食主產區,也是我國城鎮化推進的重點區,都有2個以上國家或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核心城市,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基礎良好,能有效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具備拓展國際業務空間能力,如“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常態化運營,使得成渝巨型城市區不僅是中國西部的交通樞紐、物流和貿易中心,而且成為歐洲對華貿易的分撥中心,大大提升了其國際節點地位。未來,這三大城市區發展潛力巨大,應充分發揮各自區域比較優勢,注重資源優化配置,完善區域基礎設施條件,著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大力推進大區域乃至跨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建立更多“渝新歐”式的越境網絡通道,拓展國際服務范圍,提升服務節點層次。其中哈大長巨型城市區應打造成為面向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城市區;成渝巨型城市區應發展成為內陸開放型經濟區、長江上游國際性金融、貿易中心,打造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中原—關中巨型城市區應建成中部崛起的戰略性支撐區域和以大陸橋和絲綢經濟帶為依托,聯結沿帶亞歐諸國的重要結節區。

4.引導培育5個地區級巨型城市區

前述以21個城市片區為基礎篩選出了10個不同層級的巨型城市區作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第一“方隊”,其余片區因“空間流”不夠強或服務功能網絡聯通度不高等原因而未納入其中,但從大國崛起、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一帶一路”重大開放戰略和地域均衡的長遠布局來看,我國需要更多的巨型城市區支撐。綜合現有基礎、國家新型城鎮化和對外開放戰略等因素,應在中西部重點引導培育5個地區級特色巨型城市區:一是城市區。依托毗鄰中原—關中和京津冀城市區的優勢,發展主要為能源開發和現代制造業服務的高級生產性服務業,強化內部“空間流”網絡互通,打造黃河流域有影響力的巨型城市區。二是天山北坡城市區。依托“一帶一路”核心區和歐亞路橋中國西端橋頭堡,打造中亞區域合作的重要節點城市區。三是河西走廊城市區。依托蘭州新區、航天基地與循環綠色經濟建設聯結亞歐的重要路橋樞紐。四是滇貴城市區。依托絲綢之路南線通道和貴安新區打造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巨型城市區。五是北部灣城市區。依托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和中國—東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展為中國—東盟區域合作平臺型城市區。

通過發展和扶持上述15個巨型城市區,中國未來巨型城市區發展格局將形成東部沿海帶、京哈京廣沿線帶、長江沿線帶、隴海沿線帶、包昆沿線帶等5個巨型城市帶,架構不同層次、功能各異、共同支撐、相互協作、競爭力強、貫穿“兩橫三縱”發展軸帶和聯結輻射世界城市體系的新型巨型城市區宏觀格局,為我國大國崛起和中國夢的實現奠定空間基礎。

參考文獻

[1]Castells M. The Informational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Urban-regional Process[M]. Cambridge, MA: B. Blackwell, 1989.

[2]Contant C, & C L Ross. The Piedmont Atlantic Megalopolis [R].Georgia Tech, 2005:2—65.

[3] Florida R., T Gulden and C. Mellander. The rise of the mega-region [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08,1(3):459—476.

[4]Gottmann,J,Megalopolis: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n Seaboar[J].Economic Geography,1957(33):189—200.

[5]Hagler Y. ,Defining US megaregions[C]. America 2050, 2009:30—39.

[6] Hall P., Global city-reg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in Scott A. J. (Ed.)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001: 59—77.

[7] Hall P., Planning for the mega-city: a new Eastern Asian urban form?[C]. In Brotchie J., Newton P., et al. (Eds) East-West perspectives on 21st century urba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eastern and western cities in the new millennium, Ashgate, Aldershot, 1999:3—36.

[8] Hall, P., & Pain, K. (Eds.).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 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 [M]. UK: Earthscan, 2006:3.

[9]Harrison J, Hoyler M. Megaregions: foundations, frailties, futures[J]. Megaregions: globalizations new urban form? 2015: 203—241.

[10] Hoyler M., Robert C. K., et al. Polycentric puzzles – Emerging mega-city regions seen through the lens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J]. Regional Studies, 2009,42(8):1055—1064.

[11] OECD. Competitive citi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OECD Territorial Reviews [M].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6.

[12]Ross C.L. (ed.), Megaregions: Planning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9.

[13]Ross C L. Megaregions: literature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Finance of Multi-jurisdictional Initiativ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Megaregio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the US[R]. 2011:1—279.

[14] Ross C L., M Woo. Megaregions and mobility[J]. Bridge, 2011, 41(1): 24—34.

[15]Scott A.,Agnew J., Soja E.W., et al. Global city-regions[C]. In Scott A. (Ed.)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6]Thierstein A., Lüthi ?S.. Interlocking firm Networks and Emerging Mega-city Region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C]. In Klaesson O.,B.Johansson and C.Karlsson (Ed.) Metropolitan Regions: Advances in Spatial Science. 2013: 309—335.

[17]Weidner T., Ducca F, Moeckel R, et al. Exercising a mega-region analysis framework in the Chesapeake Bay area[C].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92nd Annual Meeting, 2013.

[18]蔡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1):后金融危機時期的勞動力市場挑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216.

[19]方創琳,宋吉濤,藺雪芹,等.中國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0]顧朝林,于濤方,陳金永.大都市伸展區:全球化時代中國大都市地區發展新特征[J].規劃師,2002,(2).

[21]李少星.巨型區域:新的城市化空間形態——理論辨析與實證探討[J].城市規劃,2010,(4).

[22]羅震東,何鶴鳴,耿磊.基于客運交通流的長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結構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1,(2).

[23]于濤方,李娜,吳志強.2000年以來珠三角巨型城市地區區域格局及變化[J].城市規劃學刊,2009,(1).

[24]于濤方,邵軍,周學江.多中心巨型城市區研究:京津冀地區實證[J].規劃師,2007,(12).

[25]張曉明.長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區特征分析[J].地理學報,2006,(10).

[26]趙作權.中國巨型區格局[J].城市發展研究,2013,(2).

責任編輯:曉立

猜你喜歡
結構優化
優化張家界旅游業“六要素”結構對策研究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隊伍結構優化實證研究
商業經濟(2016年3期)2016-12-23 13:33:51
基于溫升試驗的10kV開關柜結構優化設計
改進的多目標快速群搜索算法的應用
價值工程(2016年32期)2016-12-20 20:30:37
某不銹鋼車水箱安裝框架強度分析與結構優化
景觀美感視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間分形與結構優化芻議
基于Hyperworks Inspire的結構拓撲優化設計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0:33:59
淺析人力資源結構優化的策略
中韓貿易結構優化策略探析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4:10:51
醫療保險制度的經濟社會效應和結構優化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4:03: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在线网|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少妇精品网站|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性一区|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www.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com|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亚洲成人在线网| 免费无码网站|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色婷婷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欧美69视频在线|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久操视频|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系列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国产在线第二页|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亚洲成人精品| 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99精品在线看|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日本在线亚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a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毛片网站|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欧美日韩福利|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视频二| 性视频久久| 日本精品视频|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97av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