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妍
【摘要】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不僅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影響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但目前多數職業院校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難以實現,本文對此進行原因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以推進職業院校德育活動課的開展。
【關鍵詞】職業院校;德育活動;課實效性
德育活動課是以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以綜合性德育實踐為主要內容,以學生主體的活動及體驗學習為主要形的課程。因此,德育活動課要改變傳統“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構建“以活動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模式。實現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但目前多數職業院校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難以實現,作用難以發揮,其原因如下:
一、掌校德育活動課定位偏移
高職院校比較重視學校的辦學規模、學科建設、教學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視為“軟”任務,因此德育活動課處于次要位置,重形式輕效果:況且德育活動課的實施比學科課程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等條件,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所以很多職業院校的德育活動課等同于照本宣科地學習材料,或停留在流于形式的吹、拉、彈、唱等模式上,具有明顯的強制性和單調性,是一種無視學生主體性的教育,使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難以實現。
二、教師思想觀念認識不足
很多職業院校德育活動課沒有安排專職教師進行授課與指導,一般情況由班主任承擔此項任務,但部分班主任缺乏正確的德育觀念和知識,在開展德育活動課過程中知難而退,認為活動課僅僅是搞形式而已,不能超越單純的活動層面成為課程,對德育活動課的意義認識不足:另外由于有些職業院校德育活動課不計教學工作量和課時費,導致班主任工作態度不認真,責任心不強,不愿做深入細致的研究。
三、掌生主體性難以發揮
德育過程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道德實踐探究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使得學生學會在道德沖突面前能夠堅持正確的道德選擇,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教師主要是啟發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探究和創新,而在德育活動課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懷疑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活動處處干涉和限制,甚至剝奪多數學生參與的機會,違背了活動課的本質,沒有遵循學生主體地位原則,因此德育效果不理想。
德育活動課的設置就是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中心是針對問題的實踐探究活動,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通過自主地實踐操作、調查與實驗、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新知識和新技能,豐富情感體驗,形成正確的態度與觀念,不斷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但職業院校學生素質和能力良莠不齊,大部分學生缺乏探究式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甚至只是旁觀:只有少部分學生主動實踐,設計活動方案和收集資料,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德育活動課實效性較差。
四、德育活動課師資隊伍專業素質不高
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需要依靠強大的師資隊伍,通過不斷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但是職業院校承擔德育活動課教學工作的通常是班主任,而非專業教師。德育活動課教師應具有廣博的人文知識,要學習馬列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不斷武裝思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同時還要學習教育學、管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多種學科及邊緣學科知識,以豐富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設計活動方案。但大多數班主任難以達到以上要求,因此影響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
另外高職院校德育活動課教師進修與培訓機制還沒有健全,教師參加學術交流機會較少,難以吸納和借鑒他人先進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專業素質無法提升。
五、德育活動課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存在弊端
(一)德育活動課目標缺乏層次性
德育活動課目標不僅有明確的指向性,還要有清晰的層次性。不同年齡階段應有不同的具體目標,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各個階段的具體目標都應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心理素質、職業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因為個體的道德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要靠長期養成和積累,才能產生實效。但部分職業院校一年級到三年級德育活動課目標缺乏層次性、連續性、完整性,因此影響其實效性。
(二)德育活動課內容缺乏針對性
德育活動課內容的選擇不僅要依據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德育任務,還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現實社會的需要。但是目前有些職業院校的德育活動課內容常常脫離學生現實生活,不能“與時俱進”,導致教育與生產勞動相分離,不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另外由于學生專業不同,成長需求多樣化和個性化,興趣多元化,個別德育活動課內容不能調動學生參與活動課的興趣,學生難以成為真正的主體,陷入麻木不仁、例行公事的狀態。
(三)德育活動課實施缺乏條件
實施德育活動課是職業院校德育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道德教育的主動性課程,直接影響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德育活動課注重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是德育活動課的主要形式。學生需要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獲得新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體驗,以引導自己達到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境界。德育活動課應以自然和社會為課堂,采取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必能提高其實效性。
但很多職業院校由于各種原因不能為學生設置參與實踐鍛煉的機會和情境,學生不能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生活,缺少實踐活動機會,從而導致不能通過親身感受和具體操作等方法獲得新信息,道德情感體驗不深刻,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難以形成。
另外德育活動課是實施需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準備工作,做好活動的具體安排,并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實現全體同學的全程參與。但是因為職業院校專業理論和技能訓練課程較多,學生學習負擔較重,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實施德育活動課。
(四)德育活動課評價不合理
合理的課程評價不僅能調動學生參加德育活動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讓教師和學生認識和改正自身的不足,從而不斷提高德育活動課的實效性。但是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的德育活動課評價不合理,具體表現在注重評價學生道德認知和行為的結果,輕視評價學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發生變化的過程:注重評價個別、突出的少數學生個體,輕視評價全體學生整體:評價方法、標準比較單一,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分離,沒有遵循多元化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抽象不具體,難以實現可操作化:評價環節出現形式主義和簡單化傾向,不能對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和習慣進行全面評價,忽視學生自我評價,不符合科學的基本要求。
不合理的課程評價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也常常導致教師缺乏對自身教學問題的反思及改進,從而導致德育活動課目標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