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攝影│本刊記者 李 雪

農科院展臺陳設的無人機吸引了很多觀展者。
提起“互聯網+”農業,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近年來風起云涌的農產品生鮮電商平臺。實際上,除了消費終端,互聯網對農業生產的滲入,令延續幾千年的傳統農業正在向精準農業、智慧農業轉型。
本屆高交會上,多家農業領域的展位展出了豐富的成果,農業基礎信息領域的大數據與互聯網形成的協同效應,也逐漸走到了推廣、應用層面。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到2020年農業現代化將取得明顯進展。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在這一政策背景下,有專家表示,農業“互聯網+”有望成為農業信息化的催化劑。
縱觀2015年,“互聯網+農業”始終是基于政策扶持紅利的投資與發展風口,涉農電商平臺發展迅猛。然而,“互聯網+農業”并非給農戶拉根網線、開個網店就能實現“信息化”。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農村中受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的人群,比例僅為2.5%。此外,物流對交通和倉儲能力要求很高,而生鮮物流又呈現明顯的季節性特征,農村交通環境復雜,對物流是極大的挑戰。在推進“互聯網+農業”過程中,技術滯后、人才匱乏等種種問題不斷暴露。
互聯網+農業以農業信息化、機械化、市場化為前提,在這些方面,本屆高交會相關展示成果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在“互聯網+”的浪潮中,農業信息聯網、發掘與利用,將成為農業整合信息資源、三產融合的突破口。在本屆高交會的8號展館,農業部推出了兩部分巨型展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農業部科教司的展板,展示今年1月26日正式啟動、8月18日落實到省級的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
國家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是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進行系統設計和架構的整體綜合服務平臺,包括體系綜合業務、智慧農民、農技推廣、科技創新支撐、成果轉化推廣和循環農業6個專項子平臺以及全國農科教環能綜合業務管理系統、智慧農民在線培訓系統、基層農技推廣綜合業務系統、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業務平臺系統等16個核心業務系統。
國家農業科技云平臺的信息核心是大數據,而農業科技大數據的關鍵是信息資源的建設。云平臺將借助農業部部內業務支撐,對接社會公共資源,開展農戶服務。展位信息顯示,這一云平臺將在32個省、市、自治區全面推進,在不少于15個省完成省級平臺落地。同時,云平臺將為3000名以上專家、10萬名農技推廣人員和100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免費發放實名登記的“智農卡”,開通智農通服務,為廣大農民和各類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精準、及時、全程顧問式的科技信息服務。云平臺還將選擇不少于15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100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立云平臺專項應用合作開發基地。
除此之外,農業部展臺還展示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構建與應用、北斗衛星海洋漁業應用、中國漁業遙感信息情報網移動終端、特色熱帶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技術體系等相關大數據與應用成果。
對于政策紅利不斷的“互聯網+”農業,資本市場格外追捧。本屆高交會高新技術論壇科技創新與跨界融合峰會上,翼龍貸戰略投資總裁蔡凱龍作為演講嘉賓,也談到了面向農村的互聯網金融服務話題。
蔡凱龍表示,農村中小企業、尤其是農民融資難,是因為征信系統覆蓋不夠廣泛,二線、三線鎮鄉一帶需要金融服務,卻很難獲得融資,而借助互聯網金融的大數據,可以基于多種交易場景和交易規模,設計不同的產品來解決農村融資困境。例如,同城加盟O2O融資與風控、農村小額無抵押個人信用信貸、針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為更大規模企業融資設計的結構化產品以及農企眾籌等等。
在“互聯網+”促進現代農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如何借助信息化、互聯網手段引導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涉農保險、品牌農產品大宗交易等也成為關注熱點。
2015年,農產品銷售電商平臺迅猛擴張,很多電商巨頭也著手布局農產品消費、農資銷售與涉農金融服務,整合傳統的種植、養殖、生產等環節。本屆高交會為數不多的涉農展位中,9號展區的愛種網另辟蹊徑,從農業最初始的源頭——種子開始,建立農資領域的“天貓商城”。
依托于農業部種子管理局、中國種子協會、國內最大的10家種子公司和國家級種業基金,愛種網通過“互聯網+種子直銷”建立種子追蹤系統,在整個交易與后續跟進服務過程中,逐步積累起詳盡的農戶、耕地、種植、作物、施肥打藥、農機、農產品收購、農業保險貸款等海量大數據,未來基于大數據平臺提供廣告、金融、保險等增值服務,最終從農資流通、農業服務、農業金融、綠色農業認證、農業地圖、農產品銷售等多方面建立起種植業和農業大數據。
愛種網CEO王偉文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專訪時介紹,由于涉及到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做種子行業的大數據與普通農資數據庫不同,更加注重信息安全。其次,入駐平臺的商戶有資質門檻,必須經由相關行業協會認可,從根源上把控品質,未來也方便進行農產品溯源、追蹤管理,進而為銷售終端品質評級等服務。王偉文表示:“我們并不是做電商銷售,而是教客戶怎么在網上做生意,為入駐的品牌商戶和買家提供全產業鏈信息,抑制和打擊農資行業套牌侵權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以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供求狀況、作物分布、農情信息等大數據,可以讓農民獲悉市場行情、作物種植面積等信息。市場信息更透明、傳遞更高效,‘蒜你狠’‘姜你軍’‘某某水果爛在樹上賣不上價’等產量大起大落導致的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也會緩解。”
談到推廣與經營,王偉文表示,全國農業大縣有700個,愛種網選擇不同緯度的農業縣,與當地種植業“領軍大戶”合作,首批布局25個試點縣,形成當地相關農產品種植案例,積累當地種植數據,同時為種植戶優化、細化相關服務,種植大戶的示范也將在周邊種植戶群體中形成口碑與輻射效應,試點范圍可以逐年向周邊擴大,待平臺成熟后,再通過交易管理系統、對外合作平臺、金融保險等增值服務將流量變現。
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農村網民總數為1.78億,占比27.5%,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8.8%。今年以來,互聯網+農業進程不斷推進,并延伸向農村商貿、物流等體系。有業內人士預測,互聯網+農業未來將是一個十萬億級別的市場。
然而,互聯網與傳統農業并不是簡單相加就能碰撞出火花。論壇峰會期間,一些種植大戶、農資公司人士提問時,往往寄希望于找到流量大的電商平臺作為商品銷售的出口,與會專家的建議則是,在面向不同級別供應商的不同平臺上找準自己的產品定位,再進行合理規劃。另一方面,農業部科教司相關人士介紹,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僅有30%,這一數據在發達國家高達70—80%,這些科技成果如何轉化成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是亟需解決的難題。這些細節間接折射出高交會等高規格展會的信息平臺價值。
傳統農業迫切需要第三產業中的高端信息服務行業來“反哺”,讓科技、信息、金融等生產要素滲透到整個農業生態體系,才能發揮“互聯網+農業”的真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