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朝宏
嬰幼兒配方乳粉包括嬰兒配方乳粉以及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乳粉。嬰兒配方乳粉是指以乳類及乳蛋白制品或者大豆及大豆蛋白制品為主要原料,加入適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或)其他成分,僅用物理方法生產加工制成的液態或粉狀產品,適用于正常嬰兒食用,其能量和營養米粉能夠滿足0~6月齡嬰兒的正常營養需要;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乳粉是指以乳類及乳蛋白制品和(或)大豆及大豆蛋白制品為主要原料,加入適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或)其他輔料,僅用物理方法生產加工制成的液態或粉狀產品,適用于較大嬰兒和幼兒食用,其營養成分能滿足正常較大嬰兒和幼兒的部分營養需要。本文主要圍繞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概況、質量安全現狀、涉及標準及提出行業監管的建議進行展開。
2006年,我國啟動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2013年12月,被譽為“最嚴乳粉新規”——《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發布,2014年,全國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經歷了一次嚴厲的大考,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相關統計,共92家企業獲得嬰幼兒乳粉生產許可證,準予生產。其中,黑龍江有生產企業27家,陜西有生產企業16家,占比近全國的50%。其中,黑龍江是牛乳粉的生產聚集地,陜西為羊乳粉的生產集聚地,數量均遙遙領先于排名并列第三的上海、廣東、河北(三者均為4家),因此,兩省的安全生產至關重要。
2013年,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總產量約為70萬噸,同比增長約15%,進口約12萬噸(包括網購乳粉),同比增長36.3%。嬰幼兒配方食品行業總體特征如下:
國家鼓勵符合生產資質條件的企業以資產和品牌為紐帶,通過企業并購、協議轉讓等多種方式,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根據2014年6月6日發布的《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為全面提高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水平,推動乳粉企業兼并重組成為重要內容。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將全面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規范化、規模化、現代化,提高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和重點區域集中,加快形成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到2015年底,爭取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65%;到2018年底,爭取形成3~5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超過80%。
2013年國家發改委對包括多美滋、合生元、美贊臣、雅培、富仕蘭(美素佳兒)、恒天然六家乳粉企業展開價格反壟斷調查并處以罰款。雖然對洋品牌的反壟斷調查,讓持續上漲的洋乳粉終于迎來了降價潮,但同時也給國產乳粉帶來了更大的競爭壓力。隨著洋乳粉降價,國產乳粉價格優勢不再。在國產乳粉品牌又尚未重獲消費者完全信任前,國產乳粉要保住市場份額就必須在提升產品品質和信譽上下更大功夫。
羊乳是營養全面豐富的食品之一,相較牛乳,含有更豐富的鈣、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無機鹽等營養成分。羊乳中天然核酸(DNA、RNA)含量豐富,可增加腦細胞對蛋白質的利用率,促進腦細胞尤其是海馬細胞的健康發育。羊乳中天然牛磺酸高達47.7 mg/L,含豐富的腦磷脂、核苷酸、三磷腺苷、膽堿、肌醇。這些物質能促進孩子視力、大腦神經系統的健康發育,提高思維和記憶功能。羊乳中還含有生物活性因子環磷腺苷,具有信息傳導和調節功能。
2013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首次將羊乳提高到與牛乳同樣的地位,牛羊并舉成為國家新的乳業發展戰略。陜西是國內最主要的山羊養殖和羊乳粉生產基地.
嬰幼兒配方乳粉作為廣大嬰幼兒最重要的營養來源,其質量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兒童的健康成長。國家相關部門歷來非常重視嬰幼兒食品安全,一直采取最嚴厲的監管措施,表2例舉了近年來部分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抽查情況。從表2中可以看出,我國嬰幼兒乳粉總體質量情況較好,但由于其適用人群的特殊性,任何質量問題都不容忽視,尤其是風險較高的質量問題。
① 在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中,微生物超標主要涉及菌落總數。食品有可能被多種微生物污染,食品中菌落總數的多少,直接反映著食品的衛生質量。從食品衛生觀點來看,菌落總數越多,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說明食品質量越差。菌落總數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企業操作人員在生產過程中不注重個人衛生;二是生產工藝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特別是產品生產環節中加熱殺菌不徹底或車間環境溫度較高,物料冷卻滯留時間過長;三是企業生產環境衛生較差,造成微生物的二次繁殖;四是企業對設備器具清洗不徹底,消毒不嚴格,造成有永久性物料滯留在設備縫隙內,難以清除等,從而使產品菌落總數指標超標。
② 在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中,檢出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涉及阪崎腸桿菌。阪崎腸桿菌能引起嚴重的新生兒腦膜炎、小腸結腸炎和茵血癥,死亡率高達50% 以上。阪崎氏腸桿菌可令各年齡組別的人受入侵性感染,但不足2個月的嬰兒,尤其是早產、體重不足2.5千克和免疫力較弱的嬰兒,風險最高。主要原因:生產原料本身受到阪崎腸桿菌的污染;生產加工環境和設備中的阪崎腸桿菌污染產品。

表2 近年嬰幼兒配方乳粉國家監督部分抽查情況
主要涉及黃曲霉毒素M1。主要原因:在氣溫高濕度大的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曲霉毒素的概率很高,哺乳類動物攝入被黃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飼料或食品后,通過羥基化作用會轉化成黃曲霉毒素M1。因此,一些乳制品含有黃曲霉毒素M1。嬰幼兒配方食品中黃曲霉毒素M1可能來自污染的原料如乳清粉等。
GB 14480-2012《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規定了特殊膳食食品中常用的食品營養強化劑。嬰幼兒配方食品中營養強化劑含量必須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企業標準以及產品明示質量要求等。從表2中可以看出,營養強化劑不符合規定是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問題的重災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 維生素。主要有維生素C、維生素E、葉酸、生物素及維生素B6不合格。維生素是維持嬰幼兒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微量成分,維生素攝入缺乏的嬰兒會表現出相應的缺乏癥。維生素C是形成細胞間質的主要原料,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細胞連在一起,保持牙齒、血管、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功能,促進傷口愈合,增強對疾病的不敏感力。缺乏維生素C,會出現牙齦腫脹、出血,手腳關節浮腫、疼痛和麻痹等現象,嚴重者會患假性癱瘓等。維生素E主要起到抗氧化的作用。維生素E有保護神經系統免受氧化損傷的作用,嬰幼兒發育過程中的神經系統對維生素E缺乏尤為敏感。嬰兒期維生素B6缺乏與依賴病,主要表現為全身抽搐,導致智力遲鈍,同時常伴有胃腸道癥狀如嘔吐、腹瀉等。其他表現有末梢神經炎、皮炎及貧血等。可以看出嬰幼兒若長期食用維生素含量不合格的配方食品會對其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影響。導致配方食品中維生素含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儲藏不當;在配方設計中存在誤差,導致添加量過高或過低等。
② 礦物質元素。主要有鉀、錳、鐵、銅、鋅、氯、鈉、硒、鈣和鈣磷比值等項目查出不合格。礦物質對人體有一個適宜的量,更是嬰幼兒發育期迫切需要的營養物質,攝入量不足可引起發育不良,過多也可引起中毒。補充單一的微量元素,還會引起其他元素的吸收不足,從而導致另一元素的缺乏。如補鈣多了,會引起鐵和鋅的缺乏,補鐵多了,又會引起鈣與鋅的吸收不足。因此,嬰幼兒配方食品應以營養均衡、結構合理為基本準則,各類營養成分配比在標準范圍內力求更接近母乳。生產標準應參照母乳營養素的成分和含量。在制定配方乳粉標準或生產配方乳粉時,考慮到這些營養素不是來自母乳,吸收利用會略低于母乳,所以配方乳粉制作時的營養素含量要比母乳含量略高。
③ 其他營養元素。主要有牛磺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與總脂肪酸比等不合格。主要原因有:產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存在損耗,導致出廠時未達標;產品出廠時符合標準限量值(低限),但在儲存、運輸以及貨架期存在損耗,導致最終檢測值低于標準最低限值;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企業在添加營養素時,沒能結合國家標準、企業標準要求及產品明示值綜合考慮添加量。
嬰幼兒配方乳粉食品執行的現行有效的產品標準主要有:GB 10765-2010 《嬰兒配方食品》、GB10767-2010 《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GB 25596-2010《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食品通則》等。
嬰幼兒配方乳粉由于其特殊性,國家都規定了相應指標的檢測方法。涉及的標準主要有:GB/T 5413.2-1997《嬰幼兒配方食品和乳粉 乳清蛋白的測定》、GB 5413.3-2010《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脂肪的測定》、GB 5413.5-2010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乳糖、蔗糖的測定》、GB 5413.9-2010《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 A、D、E 的測定》、GB 5413.10-2010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K1的測定》、GB 5413.11-2010 《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維生素B1的測定》、GB 5413.21-2010《嬰幼兒食品和乳品中鈣、鐵、鋅、鈉、鉀、鎂、銅和錳的測定》等。
為規范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安全生產,國家制定并頒布了相關生產規范標準。如:GB 23790-201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GB 29923-2013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
規范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改進相關工藝過程,科學合理地使用食品營養強化劑,同時行業協會應正確引導企業開展產品臨近保質期的研究工作。
企業應加強生產原料的質量管理,在配方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國家標準、企業標準及產品明示質量要求的限量值,保證產品在出廠時,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的含量由于儲存、運輸以及貨架期間內的損耗不會影響產品的品質指標;控制原料的質量,通過企業自檢或選擇有產品合格報告的原料供應商,選擇不含有黃曲霉毒素M1、壬基酚和塑化劑本底低的原料;調整和更換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塑料設備及配件;科學選擇包裝材質,防止包裝材料和粘合劑中壬基酚和塑化劑遷移到產品。
產品出廠檢驗合格,并不代表其在整個銷售過程中質量未發生變化。在儲存運輸過程中,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對產品品質影響最大,尤其是維生素C之類的產品指標。因此,企業、行業協會及監管部門應指導經銷商如何合理科學地儲存、運輸產品,建立相關的追蹤程序,及時發現不合格產品,及時清理,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合格產品流入消費者手中。
針對曝出不合格產品的企業,應加大產品抽查力度,做到國家級、省市級、行業協會等多渠道抽查,對企業加強標簽整改,指導和規范企業正確地標示標簽。對發現的不合格產品及時移交相關部門并開展問題產品調查、核實及處理。加大對問題產品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督促其深入查找原因,認真進行整改,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證產品質量,防控風險。
在2015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突出了對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監管。其中明確規定: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實施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對出廠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實施逐批檢驗,保證食品安全。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使用的生鮮乳、輔料等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等,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保證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將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產品配方及標簽等事項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注冊。注冊時,應當提交配方研發報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學性、安全性的材料。不得以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同一企業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
為規范食品生產經營許可活動,加強食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保障公眾食品安全,2015年8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議通過了《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和《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生產實施分類許可包括了嬰幼兒配方食品在內的共31個食品類別。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生產許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
總之,食品安全事件從來沒有小事,嬰幼兒配方產品的質量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企業必須嚴格把控產品質量,不應有僥幸心理,政府監管部門更應厘清監管職責,做到生產、流通等環節全方位監控,不要有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