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云在敲鐘的時候,雷軍講風口豬的時候,一時間,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到互聯網上了,輿論所向也均是互聯網如何拯救商業,如何創造未來……電商將取代店商么?
互聯網是工具,是手段,是模式,但不是所有,不能神化,它替代不了上游生產者和下游需求者,傳統行業可以融入互聯網元素,互補資源,但不可被取代。互聯網只是搭建了一個更加合理快捷的平臺,使供需合理平衡,更加方便快捷地讓供需雙方找到相關匹配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當前畜牧業電商已經進入第二期,即疲憊期。想要成為畜牧業電商巨無霸,還有一段漫長的過程。根據當前電商混戰情況,筆者結合自身對于行業的了解,列舉以下幾點使畜牧業電商發展受局限的原因,供參考。

要取得相互信任是個很艱難的過程,筆者在終端走訪過程中了解到,多數終端養殖者和中間商均持懷疑態度在相互觀望。
目前,對于多數畜牧業電商來講,平臺是稀缺的。一個優秀的平臺,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多數選擇了不合適的平臺,或者沒有平臺,而有的平臺比較空洞,生硬,無法將一些好的東西準確、實時、客觀地廣泛傳播開來,最后導致失敗。
產品最終的消費是落地在終端養殖場,而目前多數畜牧業電商只在行業中間人中大做宣傳,無法使產品直達終端養殖場,這是最根本的問題。以目前信息發展傳播速度,多數終端養殖者還未參與進來,而參與進來的有限數量的終端場又在廣泛的網絡間形成了分流,很難集中匯集起來。多數參與者還是產業鏈上的中層人士,而網絡直銷終端與中間商模式是沖突的,這點需要適度改變。
傳統企業很難立刻轉型做電商,而目前很多電商只是一些新興的公司或者個人轉換形成的,在這個行業缺乏各種有效資源,一時間并不能很快了解、熟悉、運作電商平臺。這直接影響了發展速度。
最近幾年隨著物流的發展加快,城市與城市之間均已覆蓋物流網點,但城鎮之間,村鎮之間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這給貨物到戶造成了麻煩,養殖企業多數都是在偏遠地區,“最后一公里”問題無法解決,導致很多訂單丟失。
多數畜牧業電商都是在“賣”上大做文章,很少做售后配套服務,如何給客戶以有效指導,使客戶收益最大化,這是應該思考的。
一個成功的畜牧電商必須有一個全面深入了解本行業、具有靈敏嗅覺和思維的領頭人,要有一系列的網絡營銷思維和運作方式,在行業現實和虛擬平臺之間必須要有大量資源和較大影響力。目前,很多畜牧電商普遍缺乏這樣的綜合性人才。
多數畜牧業電商都是站在行業之間為產品搖旗吶喊,終端卻未必接受到這些宣傳。應該讓更多的終端客戶參與進來,增加體驗感。應該實時公布生產過程,讓客戶在家就可以看見產品的生產加工及銷售過程。
總之,新生商業模式一定要有獨到、吸引人的亮點,無論是質量還是價格,最終一定要落實到優良的產品質量及優質的服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