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聲耀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臺灣農牧業以小規模家庭經營為基礎,存在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為了克服這一矛盾,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的發展,必須提高農戶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擴大農牧業經營規模。為此,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加強農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使其共同進入市場,降低農牧業經營的風險,提高農牧業的市場競爭力,進而提高農牧業效益,便成為臺灣農牧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與擴大經營規模,臺灣先后制訂與實施了一系列推動農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各合作社的規模大小不一,大的擁有8萬名社員,下設很多分社,甚至在國外設有辦事處,小的只有10多名社員。合作社涵蓋的區域范圍差別也較大,有的省級社社員涵蓋全省,有的社社員僅局限于鄉鎮以內,或縣、鄉之間。農業合作社經營的項目主要有:共同運輸及營銷、統一工農牧產品、統一采購農用生產資料、推廣新成果、應用新技術、聯合生產、推動合作社之間的合作。

臺灣省島內農牧業合作社是指農民基于共同合作意愿,用合作經營的方式,分別辦理農業資材的供給、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運銷、農業機械設備的利用,以及農務勞動等合作業務,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的農民團體。據島內合作事業協會的統計資料,到2010年底,臺灣的農牧業合作社及合作農牧場數量達538個,其中專業性農牧業合作社有343個,綜合性合作農場有195個。臺灣農牧業合作社主要分布在中南部農業生產相對重要的縣,從南投、彰化縣以南到屏東縣以北的地區,參加農牧業合作社的社員人數高達23萬人,如按每1戶農戶有1人加入農業合作社計算,則參加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可占總數的29%。
2.1 農業合作社的業務范圍 隨著島內農牧業合作社的發展,臺灣農牧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和能力在不斷擴大,從最初的農牧產品銷售擴展到土地耕作;水果、蔬菜和牛奶的采集、儲存、銷售;牲畜的飼養、銷售。農業物資和農業機械的共同利用主要有以下5種:果菜共同運銷業務;軍隊蔬菜副食品供應業務;果菜直銷業務;青果外銷業務;禽畜生產及運銷業務。
2.2 臺灣省農牧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 臺灣省農牧業合作社結合當地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引入企業運行機制,組建了具有較高運行效率的組織機構,合作社的內部組織主要包括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及社務會。其中,社員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每個社員或代表只有一票表決權。理事會是合作社的執行機構,由理事會聘請經理負責合作社事務。監事會是代表社員的監督機構,理事和監事共同組成社務會,作為合作社的協商機構,商討合作社重大事項。合作社的組織體系由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之聯合社組成。建立聯合社是為了增強合作社的力量,發揮規模經營的功效,聯合社也可以按業務或區域建立更加專業化的聯合社之聯合社。這種將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引入企業的運行方式,能極大地提高經營效率和勞動生產力。
臺灣農牧業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在促進農牧業發展、為農民提供農牧業生產和生活服務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點。
3.1 服務體系全面化、系統化 農牧業合作社分為專營性合作社和兼營性合作社。專營性合作社包括農牧業生產、運銷、供給、利用、信用、保險等合作社,幾乎涵蓋了與農牧業生產相關聯的所有領域,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全面、系統的服務,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3.2 以多種合作方式擴大經營規模 農牧業生產合作社改變了以往以一家一戶為農牧業生產單位的形式,采取多種合作方式,如“共同栽培”、“共同經營”等,將十幾戶甚至幾十戶農戶聯合起來,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農戶之間團結協作、取長補短,提高了生產效率。
3.3 發揮了中介組織的作用 農牧業合作社自身有一整套運行機制,如采取公平的分配形式,制定相應的政策條例約束社員的行為。同時它又發揮了中介組織的作用,一方面由上而下地向農民宣傳政府的政策意圖,另一方面又向政府反饋農民的意見和看法。
3.4 分配公平、效率統一 臺灣農牧業合作社的效率主要體現在采取公司運行機制,引入并優化市場資源配置的功效。公平主要體現在社員的分配,以及明確規定社員的權利和義務方面。
臺灣農牧業合作社的發展,有效克服了農戶產銷失衡的困難,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營效率及競爭能力,為推動臺灣農牧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臺灣農牧業生產的區域化和專業化發展。
根據全省各個地區農牧業生產的特點和資源的分布狀況,臺灣的各類專業性合作社有明顯的區域分布特點,如彰化縣的花卉生產合作社,高雄縣的路竹蔬菜生產合作社,嘉南羊乳運輸合作社等。這些地區形成的專業合作社有明顯的區域性,有利于集中資源專注于本地區優勢產業的發展,以提升區域優勢和競爭力。全省性的產業,則成立大規模的合作社,有效避免了分散經營造成的低效率和相互之間的競爭,還有效降低了經營成本,避免了資源浪費。
合作社還對社員進行各方面的指導,以增強共同經營的效益,提高了專業化的協作程度,擴大了農牧業經營規模。合作經營是克服小農經營思想的一個極為有效的途徑。

臺灣農牧業產值中名列前茅的果樹業和養豬業是屬于全省性的行業,因此這類合作社規模較大,擁有社員多,在各地設立了分社,生產進行統籌安排,從生產資料的供給、技術指導、市場拓展、運銷等具體業務都由合作社統一辦理。有的合作社還成立研究機構,如青果合作社就為臺灣的主要出口水果香蕉設立了香蕉研究所。這類組織能夠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一系列完善的服務,逐步形成了較大經營的規模。一些區域性的合作社也可以通過不斷地完善和資源整合發展成大規模的經營體系,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成立合作社以前,農戶的農產品主要通過中間商銷售,產銷脫節現象嚴重,有的中間商只注重獲取差價,很少有開拓市場的想法,導致農牧產品銷售量小,市場競爭力弱。而合作社通過專業化的生產和一定規模的經營,能有效降低生產及運銷成本,并且能使農戶直接進入市場與購買者進行面對面的談判,農民可以商定購買價格,減少中間商的環節,降低了營運費用。此外還可以依靠協會的力量,與海外市場建立聯系,有效地促進農牧產品的出口,為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供較好的條件。農牧業合作社有利于促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型,傳統農牧業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生產效率低,且無力購買先進的機械設備。成立農牧業合作社,有利于農業機械的普及和推廣,社員可以向合作社租借或與合作社共同使用,可降低農牧業生產成本。通過合作社,農牧業科技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推廣,提高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有利于創立農牧產品品牌,便于檢驗農藥殘留等,這些都推動了臺灣農牧業逐步向現代農牧業發展,有效地促進了農牧產品的出口,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
臺灣農牧業合作社的成功運營模式對祖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具有一定的啟示。雖然大陸也組建了形式各異的農牧業合作組織,但是這些農牧業合作組織沒有相應的合作法規作保障,政府也沒有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它所能發揮的作用是極為有限的,其生產也需要進一步規范。因此,如何建立起真正適合大陸的農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值得每一位畜牧經濟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