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鵬(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眉山 620010)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其一年四季都有發生,有些地方炎熱、多雨季節流行最盛,有些地方冬春季節也可流行豬丹毒。豬丹毒常散發或呈地方性流行,有時也暴發性流行。豬丹毒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為平直或微彎曲的小桿菌。該菌抵抗力較強,但福爾馬林、漂白粉等可將其殺滅。
豬肺疫是由豬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急性病例以出現敗血癥和炎性出血為特征。病豬的分泌物、排泄物中含有病菌,其可污染飼料、飲水、用具等,進而感染其他健康豬,病原也可經飛沫傳播。本病一般無明顯的季節性,以冷熱交替、氣候劇變、悶熱、潮濕、多雨時發生較多,一般為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豬肺疫一般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
以上二病都屬二類動物傳染病,是國家非強制免疫的重大動物疫病。

1.1 豬丹毒、豬肺疫集中發生于中小規模豬場及散養戶,大型豬場發病相對較少。
1.2 飼養環境差,房舍低矮、潮濕,通風不良,防暑降溫措施不到位的豬場發病相對較多。
1.3 發病死亡豬沒有注射過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或者豬丹毒-豬肺疫二聯苗。
有的病豬無任何癥狀即突然死亡。隨著病情的發展,病程長的病豬全身皮膚充血、潮紅,體溫升高,高熱稽留,虛弱,不愿走動,不食或少食,呼吸加快,眼結膜充血,糞便干硬或下痢,病豬耳、頸、肩、背、腹、臀等部位出現大小不一的突出于皮膚的充血疹塊,而后疹塊出血、壞死。
有的病豬心跳加速,可視黏膜發紺,皮膚出現紫紅斑,咽喉和頸部發熱、紅腫、堅硬,其呈犬坐姿勢,呼吸困難,有時發出喘鳴聲,口、鼻流出白色泡沫,一旦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病豬往往很快死亡。
部分病豬初期痙攣性干咳,后濕咳,胸部觸診,病豬疼痛,其皮膚出現紅斑,隨后衰弱無力,臥地不起,窒息而亡,不死者轉為慢性。
有的病豬出現肺炎和慢性胃腸炎,時有咳嗽和呼吸困難,其關節腫脹,腹瀉,食欲不振,營養不良,有痂樣濕疹。
呈急性敗血癥死亡的病豬鼻、唇、耳及腿內側處皮膚和可視黏膜呈紫紅色,皮膚有疹塊的見疹塊出血、壞死,病豬全身淋巴結發紅、腫大,切面多汁,肝充血,心內外膜有點狀出血,肺充血、水腫,脾呈櫻紅色,充血、腫大,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癥(胃底及幽門部病變尤其嚴重),消化道黏膜彌漫性出血,腎體積增大,呈暗紅色,皮質部有小紅點。
部分病豬全身黏膜、漿膜和皮下組織有出血點,喉頭及周圍組織有出血性水腫,切開頸部皮膚,見大量膠凍樣的淡黃色、青灰色纖維素性漿液,肺急性水腫,脾出血。
有的病豬出現纖維素性肺炎,主要表現為氣管、支氣管內有多量泡沫狀黏液,肺有不同程度肝變區,伴有氣腫和水腫,病程長的肺肝變區內常有壞死灶,其肺小葉間漿液性浸潤,肺切面呈大理石樣變化,胸膜有纖維素性附著物,胸膜與病肺粘連,胸腔及心包積液。部分病豬極度消瘦、貧血,胸腔有纖維素性物附著,肋膜肥厚,并常與病肺粘連,有時在肋間肌、支氣管周圍淋巴結、縱隔淋巴結及扁桃體、關節和皮下組織見壞死灶。

采集病豬新鮮心血和肝、脾、腎、肺、淋巴結等病料樣品進行實驗室檢查,結果在病料中發現豬丹毒桿菌、巴氏桿菌。病料樣品進行RT-PCR檢測,結果未發現豬瘟病毒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
結合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診斷本例為豬丹毒、豬肺疫感染。
5.1 采用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或豬丹毒-豬肺疫二聯苗進行預防接種,仔豬斷奶后初免,間隔一個月后加強免疫一次。
5.2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圈舍防暑降溫工作,及時對養殖環境進行消毒,及時對豬只進行預防性給藥。
5.3 全群豬投喂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磺胺等藥物。發病豬隔離治療,可用頭孢噻呋、阿莫西林、青霉素、鏈霉素、磺胺等藥物聯用或單用,并及時采取其他對癥治療措施。
導致本次發病的主要原因是豬場未及時采用豬丹毒-豬肺疫二聯苗或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三聯苗對豬只進行預防接種,平時未對豬只進行預防保健也是造成此次發病的原因。
防制豬丹毒、豬肺疫的有效方法是每年按計劃接種疫苗,仔豬斷奶后初免,間隔一個月加強免疫一次,以后每隔6個月免疫一次,注意免疫前后7d不能使用抗生素。
6.1 導致豬丹毒與豬肺疫的病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屬于條件性致病菌。高溫高濕季節豬只容易受應激影響而繼發二病。
做好豬舍的清潔衛生、防暑降溫、滅蠅滅蚊工作能減少豬丹毒、豬肺疫的發生和流行。
6.2 因急性病例發病較急,故平時應加強觀察,以及時發現病情、及時進行處理。豬發病后24~36h內治療,療效較好,藥效消失時,應及時補注疫苗。
對病死豬應深埋或無害化處理,并徹底消毒豬場。治療病豬不能停藥過早,否則其容易復發或轉為慢性,對慢性病豬應及早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