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瑞蓉
成都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
幾天前我約朋友吃飯,大快朵頤以后準備買單離去,朋友卻說:“等一下!”我以為她要搶著付賬,便擺出大姐的姿態說:“我請客,別跟我搶。”朋友說:“別急,我找找打折的團購,能省一點兒是一點兒?!迸笥腰c開手機上的一個團購App,買下這家餐廳的代金券,讓這頓飯的開銷節省了三分之一。這次經歷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并打算今后外出吃飯都先看看有沒有團購——能省錢的福利為什么不要呢?
其實何止是就餐,想要省錢看大片,你可以在網上團購電影票;出門又怕打不到車,可以先在網上預約一輛出租車;朋友推薦一本好書,到網上淘一本,還有打折優惠……在我看來,互聯網讓生活更加便利,讓生活成本變低;在商家看來,把自己的生意跟互聯網加在一起,能網羅更多消費者,營銷的費用也降低了。我覺得在互聯網上,折扣就是最好的廣告,再加上便捷的推廣模式,通過朋友間的口口相傳,那就是很有效的企業營銷。
當然,互聯網營銷手段也不見得適用于所有行業。對許多工業領域的傳統企業來說,互聯網帶來的推廣和銷售的疊加效果可能不會特別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普通人目前了解的“互聯網+”,大多還是指互聯網+第三產業。
最近有一本書很火——《移動浪潮:移動智能如何改變世界》,書中的觀點我未必全部認同,但大部分也不乏道理。在作者眼中:移動技術和社交網絡的合力將在未來10年提高世界一半以上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這股合力的拉動影響力將不斷增強,并最終改變商業、工業。移動浪潮來襲,“互聯網+”來襲,如果沒有做好沖浪的準備,那么你可能會被這股巨浪卷走。
以前要在電腦上下單團購,現在你可以用手機在商家的店門口下單團購,然后美美地撿到一個便宜;以前需要在報紙上發布廣告,現在手機的廣告推送可以保證推廣信息直接到達每一個人,商家當然更樂意看到這種效果;只能在電影院看電影、在電視機前看電視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將來,生物識別支付技術可能取代錢包,你眨巴眨巴眼睛就可以完成一次付款……
其實我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網絡,就連我剛剛學會拼音的外孫米可,都會用我的手機逛淘寶網,搜索從同學那里聽來的好東西。我認為在第三產業領域,“互聯網+”模式可以有更大作為:通過互聯網訂購新鮮有機蔬菜,小區附近的門店便會專門配送;想吃火鍋也不用出門,請外送服務把湯底、配菜一一打包裝好送上門來;想做個美容護理,在網上指定美容師,她就會提著工具前來;想學英語、法語、葡萄牙語,可能只需要下載一個App就行……互聯網就是這樣,把我們與生活更緊密地加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