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沉甸甸的書捧在手中,書名為《昂首名流·蔡金華小傳》。其實已非小傳,而是大傳。35 萬字對一位42歲的人來說,其經歷是否支撐得起這樣一本大書。但當我讀完這本傳記時,我欣喜地發現,書的內容很扎實。因為書中寫的不僅是他的人生經歷,還有他的思想,他的理念,他的選擇,他的方法,并且有他如何打造團隊,如何從挫折、困境走向成功。在書店里,勵志的書可謂汗牛充棟,所謂名人也不勝枚舉。但他們似乎離年輕人現實的生活很遠。而蔡金華的傳記就像我們身邊人的故事,可以觸摸,可以效仿。或許這樣的書對希望成功和正在奮斗的年輕人更有借鑒意義。
許多人把夢想當作空想,其實夢想對于一個人來說,無疑是人生的目標,前行的動力。在閱讀《昂首名流·蔡金華小傳》時,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在他的奮斗中,引導蔡金華成功的是他執著的夢想。
一位出生于貧困山區的普米族年輕人,竟然有著作家、詩人、攝影家、出版家、文化企業家等頭銜;詩集《情感地帶》還獲得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和云南省政府文學獎。20年的奮斗已經擁有風光雜志社,并構建了四刊一網的傳播平臺;旗下還有酒業公司、營銷策劃公司、商貿公司。成為了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協會會員、云南省工商聯常委、云南省總商會常委等諸多重要頭銜。由段平、官玉華撰寫、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昂首名流·蔡金華小傳》真實地記錄著他的傳奇。其實這部勵志著作在我的腦海里展現的就是五個字“夢想的力量”。
夢想:在貧困的土地上萌生
夢想的種子常常是在貧困的土地上萌生。俗話說“窮則思變”。而蔡金華經歷的窮苦,并非一般人能承受的。
蔡金華出生在一個偏遠的山村,父親體弱多病,母親早年失明卻要供養膝下的五個孩子,可以想象生活的困難。蔡金華的記憶中:跟著父親上山打柴,父親負重前行蹣跚的身影;他牽著母親到河邊擔水那泥濘的足跡;哥哥、姐姐為支撐家庭輟學回家的遺憾……這一切匯成了一個沉重的問號壓在他的心上。對父母、哥姐的愧疚,對家庭的責任促成了他改變生活的強烈愿望。
他一步步走來,帶著血、帶著傷、帶著泥、帶著水。傳記中有一段關于他上中學的文字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他申請到了每月1.5元的困難補助金,要去到他家對面的半山腰,來回近20 里,要爬過一道山坡,走過一片樹林,繞過一片墳地,踏過浸泡在河里的石墩,再沿著小路上到半山腰。走這條路,要克服過墳地的害怕,過小河的危險,爬山的艱難,雨雪天的寒冷、路滑。這或許是他人生道路的寫照,或許是他人生道路的宿命……
他從小就看到了父母的艱辛,看到了兄長、姐姐對家庭的付出,他的心中種下了改變家庭境遇,讓家人和家鄉的人過上好日子的強烈愿望。
窮苦雖然是給予人的磨難,但有志氣的人卻會把之當成奮斗的力量源泉。責任是一個人自覺承擔的擔子,越重越會激發向上的力量。背負著全家希望的蔡金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都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而已經有了固定工作的他,辭職創業則是為了找到能夠致富、改變全家命運的途徑。
他當過工廠的技術員、當過報社的通訊員……他一再地跳槽、一再地尋找,只是為了找到他夢中的金山。
選擇:夢想實現的方向
蔡金華在中南大學學的是分析化學和公共關系學專業,但一直喜歡文學,創辦并成立了“校冶苑文學社”,任社長、總編輯。他迷上了寫詩,且多有佳作發表。
大學畢業時他謝絕了老師要他留校的建議。一心想到進入的大型國企宣傳部工作,卻沒料想分到車間干活。許多人勸他文學不會讓他找到財富,但他不信這個邪,依然矢志不渝地鉆研學習寫作。認定方向就不顧一切地往前奔。
他清楚地認識到:“方向選錯了,越努力,失敗就越徹底;方向選對,那么越努力,離成功就越近。”他堅信只要堅持打一口深井,一定會冒出希望的泉水。他始終在文學與新聞的結合點上找尋自己的突破點。
其實,機會總是給予有準備的人。他總是尋找合適的崗位,歷練自己的能力,在成功創辦 《時代名流》 之前,他走過了十多年的奮斗過程。他當過報社的通訊員、兼職記者,他進過的媒體可以數出不少,《云南信息報》《云南民族報》及《生態經濟》刊物,他曾經一人在三個報刊兼職,騎一輛破單車,四處采訪,玩命地拼搏,起早貪黑完成規定的任務。他明白這一切正是他走向成功的準備。
當《邊疆文學》雜志社要找合適的人增辦一本綜合性刊物時,他抓住了機會,用自負盈虧的方式,大膽地承辦了這本刊物,并眼見獨到地起名為《商界名流》,三年的承辦期宣布了初戰告捷。
而在云南省政府研究室黨組領導下,把商界名流更名為《時代名流》正是他的明智之選,這一舉措使刊物上到了更高的境界,更寬的天地,擁有了更多的資源和讀者群。
人生的大目標總是由一系列小的目標組成的,成功同樣也總是由一系列小的成功積累而成的。但是任何時候,他都沒有忘記他的終極目標,不管受到什么挫折他都咬著牙往前走。
這種對未來的確信正是蔡金華成功的保證。
執著:夢想實現的路徑
再好的夢想沒有行動也不可能找到行動的路徑。蔡金華對文學的喜愛決定了他會在文化與商業的結合上打開一方新天地。
這是人生的定位,也是事業的定位。定位定好了,便占有了先機,成就了不可替代的高度。
在蔡金華的人生歷程中,從成立“激揚時代策劃公司”到承辦《邊疆文學》下半月刊《商界名流》,再到創辦《時代名流》刊物可以說是他創業的三部曲。
創業并非一帆風順。激揚時代公司曾經因為合伙人的兩次失誤,損失了近三十萬的資金,對于少有積蓄的他無疑是極大的打擊,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主動承擔損失,收購了合伙人的股份,獨立繼續支撐公司的運作,終于打開了局面;《商界名流》三年的承辦,創建了品牌,有了影響,卻又因合同到期,被收回。《時代名流》的成功,正是長期的拼搏、歷練、挫折導致的結果。
他在一系列的摔打過程中,學會了品牌創建:正如他在辦《生態經濟》刊物時,請名人代言,制造轟動效應,打入發行高端領域;學會了策劃營銷:正如他擠進紅塔煙草、生物制藥、普洱茶業、酒店包裝等常人難以進入的高端企業;學會了多種文筆:正如他寫作的大量新聞報道,做過的廣告策劃,完成的個人及企業傳記。這些能力,常常會被人忽略。因為那些有錢的大佬常常是靠政府關系,靠占有國家資源發大財的。而靠智力、靠才能、靠在文學與商業的結合獲得的成功應該說是另外一種更應稱道的成功。
《時代名流》組建了團隊,打造四刊一網,又進一步把事業推上了高峰。而用“時代名流”作為品牌,進人酒業,雖然有些冒險,但在他卻是事業的副產品,是文商結合的新的嘗試。這些看來是順風順水的事情,其實也是他多年心血的結晶。因為,如像《時代名流》雜志連續九年能進入云南省人大、政協兩會,不僅是要高端的人脈,而且更要是經得起考驗的產品及質量和智慧的運作。
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的名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對于蔡金華來說他的路是從窮苦山區農村的小路,一步步走出來的。這不是靠父母、靠背景、靠關系踩出來的路,而是靠毅力、靠信念、靠拼搏踩出來的路。正如他說的:“除了奮斗,別無選擇”。靠著奮斗,他不僅踩出了路,而且路也越走越寬。
自信:來自于對自己、對社會、
對未來清醒的認知
蔡金華的小傳定名為“昂首名流”既是對他創辦的“商界名流”和“時代名流” 的肯定,也是對他人生境界提升的一種彰揚。
這不是一種狂妄,也不是得辦刊物之近便,而是一種實至名歸。
《時代名流》不僅在云南成為政商第一刊而且走出云南在國內、國際的舞臺上嶄露頭角,產生廣泛的影響。在世博會期間,出版了三期雜志,每期一萬多冊,對展會、對云南展區作了精彩的報道,被譽為“全國一流、云南名刊”。
《時代名流》在九年的時間內,不僅從省級領導,到各市州縣的領導;從企業家到社會各界的名人作了系統的報道,而且站在時代前面破難釋疑,推波助瀾,在改革大潮中書寫了精彩的濃墨畫卷。
《時代名流》不僅在引領時代發展中總結經驗,推出典型;而且舉辦或參與國內高端論壇,用精神的成果哺育社會、提升品位。
《時代名流》不僅記錄了九年云南經濟騰飛的歷史,而且給社會帶來發展的新機遇和新動力。
作為創辦人如果沒有高瞻遠矚的視野,沒有破局開路的雄心,沒有運籌帷幄的策劃不可能使刊物達到這樣的境界。作為經營者,他不僅要為刊物的質量負責,而且還要為運作的資金籌措。他和帶領的團隊完成了為政府、為企業的上百個策劃案,同時也保證了刊物的經濟來源。
俗話說:“登泰山而小天下”。當他采訪了政、商、文化界的眾多名人后,更增加了自己對可以達到的目標的自信心。因為名人共同的成長經歷、具有的素質和成功的共性,作為一面鏡子不僅能照見自己的過去,也能照出自己的未來。 《時代名流》曾經以“蔡金華:魅力名流、珠源驕子”做過報道,而這本《昂首名流·蔡金華小傳》則是較全面的人生記錄。
我記起自己在初中時聽一位著名作家到學校演講。我并沒有因崇拜而感到自己渺小,而是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句話:“他們有地位,我們有青春,而青春是無所不能的”。蔡金華正值青春旺盛之年,他的未來是未可限量的。
勵志:傳記提供社會的精神啟迪
寫完上面這些文字,還想表達對作者的感謝之情。段平和官玉華是有為的青年作家,他們能夠把一個經歷不算太豐富的年輕人寫得那樣靈活生動,提供了一個可供年輕人學習的樣本,這本身就是對社會的貢獻。詩人曉雪對于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本書真實生動,全面細致地介紹、描繪了蔡金華半生的貧苦生活、勤奮學習和頑強奮斗,書寫了他詩人的激情、記者的敏感和哲商的智慧,展示了他的獨立思考、生命色調和心路歷程,表現出他決心排除一切障礙、戰勝一切挫折、壓倒一切困難而絕不會被困難所嚇倒的勇敢奮斗精神,從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刻畫出他富有個性的鮮活形象。這樣一本書,我相信是會給廣大讀者以人格滋養和精神啟迪的。”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是關于“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夢想,然而,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了自己的夢想和實現夢想的勇氣,“中國夢”才有實現的可能。希望有更多普通人的成長紀實,能夠成為年輕人在“萬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世紀大潮中,汲取精神的營養。
責任編輯:王幫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