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十二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5月24日,湖南省委、省政府為湘江新區授牌,標志新區建設正式全面啟動。
七年磨一劍,從“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先導區,華麗嬗變為今天的中部首個“國字號”新區,湘江新區經歷了怎樣的蛻變?上升國家戰略的湘江新區究竟“新”在哪里?新區建設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又在哪?
7月8日,記者來到湘江新區管理委員會進行采訪,探尋這一系列的奧秘。
生態型新區崛起湘江西岸
湖南湘江新區的前身是位于長沙市湘江西岸的長沙大河西先導區。
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被批準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8年6月,作為“兩型”建設“試驗田”的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橫空出世。2014年6月,經湖南省委研究同意、省政府批復,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正式更名為湘江新區,并開啟了申報國家級新區的征程。
從科學決策到起步壯大,從規劃申報到正式獲批,湘江新區走過一條不尋常的探索實踐、跨越式發展之路。
七年來,新區搶抓國家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歷史機遇,堅持規模投入、集中投入、快速投入,迅速補齊了城市發展滯后、發展載體不強的短板,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產業支撐不斷夯實,對外影響力明顯擴大。
來看一組數據: 2008年以來,湘江新區(規劃范圍)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1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約8000億元,保持了年均13%和27%的增幅,經濟總量占長沙市的三分之一,湖南省的8%。
2014年,新區(490平方公里范圍)地區生產總值970億元,同比增長9.2%,固定資產投資628億元,同比增長20.3%;財政總收入167億元,工業總產值2110億元。
這些數據就是綜合實力增強的實證。
這七年來,湘江新區城市承載功能極大提升,投資500多億元建設道路基礎設施、水電氣訊和教科文衛等項目300多個,拉開30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區框架,形成了180萬人口的城市承載能力,具備了大規模聚集人口和產業的基礎條件。
高端產業得到飛速發展。按照“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思路,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資本迅速跟進,共引進重大現代服務業項目60余個總投資800億元,拉長了長沙湘江西岸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的短板;共引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0余個,總投資1200余億元。
“打造兩型社會標桿、建設高端品質新城”,重點推進的核心片區建設,讓湘江西岸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之前“無梅無溪無湖”的梅溪湖,是一片低洼的灘涂地,如今已是“水光瀲滟晴方好”的生態宜居國際新城,3000畝的湖面讓這塊32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了水的靈動,2012年11月獲評“國家綠色生態示范城區”,2013年1月成為“國家智慧城市創建試點城區”。
之前“灰頭土臉”的老工業區濱江,如今已是宜業宜居宜游的金融商務新城,6.7平方公里的轄內已聚集10個金融機構總部、3個大型城市綜合體、3個濱水特色商業街區、2家五星級酒店、11個高端住宅項目。
曾經“雜草叢生,荊棘遍地”的沼澤地洋湖,如今已是“綠水青山帶笑顏”的低碳生態新城;曾經讓藍天蒙塵的坪塘老工業區正在蝶變為世界一流的大王山旅游度假區……
七年的篳路藍縷,七年的砥礪前行,“沿江建設、跨江發展”的戰略意圖正在實現,“再造一座長沙城”的紙上藍圖步步變為現實。如今,新區新增城市建成區面積50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35萬,推進長沙形成了“一江兩岸、東提西拓”的城市新格局。
在一片片黛山碧水中,一個生態型新區崛起在長沙湘江西岸。七年來,湘江新區先后實行了生態環境資源補償、節約集約用地、耕地保護、土地整治、污染損害賠償、綠色信貸、綠色財稅七大政策,相繼建立了落后產能淘汰、生態環境補償、污染治理和資源節約激勵四大機制。
經過七年的兩型探索、改革創新和建設發展,湘江西岸這片昔日的沉寂、荒涼之地,已逐漸蛻變為 “一江兩岸、比翼齊飛”的發展熱土。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正是對長沙城市格局變化的生動寫照。
一座生態之城、智慧之城、創新之城、品質之城,正在崛起。城市發展的下一個核心增長極,就在這里!
核心在一個“新”字
5月7日,國家發改委印發《湖南湘江新區總體方案》,明確湘江新區的總體要求、空間布局、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為新區建設發展繪制了具體路線圖和時間表。
“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兩走廊、五基地”的總體格局,六大重點任務,十年發展目標,這為新區建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新的起點上,國家級新區該如何發展?
既為“新”區,切忌新瓶裝舊酒,切忌穿新鞋走老路。湘江新區,核心就在一個“新”字!
新區是一塊肩負發展轉型、業態升級、理念升華重任的“試驗田”、“示范區”,必須以新的視野、新的思路和新的舉措來推進,體現新的特色優勢,發揮新的更大作用,探索新的改革經驗。
打造“區域發展的新增長極、轉型發展的新引擎、內陸開放的新高地、創新創業的新平臺、宜居宜業的新家園”,這就是“新”之所在。
“三年有模樣,五年成規模,十年樹標桿”,在新區建設發展過程中,做好做足做實“新”字文章,充分彰顯規劃建設的新理念、加快推進產業升級的新突破、精心構筑城鄉一體的新形態、著力打造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全面展示干事創業的新作為。
湘江新區的建設發展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找到著力點、打開突破口。這個著力點和突破口就在湘江西岸。從資源稟賦來看,這里有45公里長,不可復制、不可再生的寶貴岸線資源;從經驗借鑒來看,依水而居的城市都有其靚麗的濱江特色,比如萊茵河、塞納河及上海黃浦江,濱江景觀富有魅力;從發展現狀看來,湘江兩岸的規劃建設雖然逐年在提升,但仍存在不少問題,完善空間很大。
國家授予了湘江新區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先行先試權,這既是國家賦予新區的重大任務,也是提速新區發展的原動力。未來三年,湘江新區在行政管理、國土管理、多規合一、產城融合、投融資、生態文明建設、自主創新示范等十個方面的改革創新將依次鋪開。
創新融資模式,夯實資金保障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資金往往是最重要的要素。湘江新區的建設發展,也面臨這個問題:錢從哪里來?
湘江新區管理委員會融資中心介紹,新區通過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擴大了政府平臺投融資功能,成功破解了資金籌措這個難題,保證了建設資金需求,防范了債務風險。數據為證:截至2015年5月,累計取得動態融資880億元,累計償還貸款本息650億元,融資余額280億元;管委會系統資產總額680億元,整體負債率41%,實現了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
龐大的建設資金從何而來?又如何做到債務風險可控?新區主要在四個方面進行了創新實踐:
其一,創新融資體制。在融資方面,湘江新區管委會采取“大法人制”,管委會的直屬公司統一由融資管理中心負責融資,融資管理中心與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合署辦公,既保證了資金需求又實現任何負債有資產支撐、有收益來源。通過統一土地收儲出讓管理、統一融資牽頭人、統一資金調度整合、統一板塊規劃產業布局這“四個統一”,對政府債務“借、用、還”一體化統一管理,有效化解防范了債務風險,增強了持續發展的能力。
其二,創新融資操作。2011年面向國內外公開招募引入方興金茂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推進梅溪湖國際新城一期的建設,這種本質是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融資模式,豐富了融資渠道,有效解決了建設資金的需求。2012年以來,新區融資方式積極轉型為“直接融資為主,間接融資為輔”,積極對接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基金市場、信托公司等機構,用好間接融資、政策融資的政策渠道,多元拓展創新直接融資手段,有效改善了融資機構,降低了融資成本。
其三,拓展融資新渠道。設立了城市發展基金,200億元的城市發展基金合作方在6月底已確定;與金融機構合作創新多種金融產品,形成“小基金+大信貸”的形式;運用產業項目與社會資本進行PPP合作。
其四,戰略布局金融產業。長沙先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先后參股先導農村商業銀行,成為該農商行第一大股東;初步布局證券行業,為方正證券第十大股東;開始涉足保險行業,是湖南第一家法人保險機構——“吉祥人壽”保險公司第二大發起人股東。目前,已初步完成銀行、證券、保險聯動等金融平臺戰略布局,完成金融產業投資10億元,為打造金融控股平臺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后,根據《湘江新區總體方案》要求,在建設區域金融中心、開展綜合金融試點、推動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這三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湖南湘江新區這艘“國”字號的大船,正承載著構建產業承接和要素集聚新平臺,打造中部地區崛起新增長極,培育沿江開發開放新支點,探索“兩型”社會建設新經驗的重要使命,揚帆遠航!